俞益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益谟(1653-1713),清朝将领。字嘉言,号澹庵,别号青铜,汉族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广武乡人。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因先辈参军到陕西,安家于咸宁(今陕西宜川境内),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官抵湖广提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退休回到家埋头读书写作。他捐资白银一千两,给广武家乡新修了一条灌水渠,被乡人称为“千金渠”。他还创办义学,捐置义田,扶助孤幼,惠泽桑梓。特别是归养以后,他亲自倡导并自任总裁,主持编修成家乡首部志书—《康熙朔方广武志》,这是现存宁夏历史上唯一一部县级以下的基层地方志。广武乡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在城中建立牌坊,上有康熙皇帝御书钦赐的“焜耀虎符”四个大字。还在牛首山专为他修建一座“青铜君祠”。

生平简介

  俞益谟,清顺治十年(1653年)11月26日,俞益谟出生在广武营中一个能文能武的乡绅之家,他少年英敏,15岁入地方学校,喜读孙吴韬略,因身材魁梧,多勇力,善拉弓骑射,有志于投笔从戎。康熙十一年(1672年),19岁的俞益谟在乡试中考得第一名,次年登武进士后回籍候选。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当俞益谟回到家乡“后选”之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清自称“周王”。陕西提督王辅臣、固原道陈彭等同时宣布反清,与吴三桂南北遥相呼应。一时间,陕甘许多重要城池被反清军攻占,清朝在西北的统治岌岌可危。此时宁夏兵将大多调征四川,“留者什之一二,人情惶迫,众议纷纭。”俞益谟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北大局动摇的关键时刻,参加到宁夏总兵官陈福部下。在平定宁夏兵变的勘乱中表现忠勇,事平论功“授柳树涧堡守备,”成为清军一名下级军官。陈福死后,清廷任命天津总兵官赵良栋到宁夏处理善后,首任宁夏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宁夏和整个西北大局平定以后,清廷命赵良栋率部入川对吴三桂叛军作战,俞益谟随赵从征。又因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破格赏“加一十七等,授左都督,管达州游击事”,并“摄顺庆郡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任广西郁林参将,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两江督标中军副将。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北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首领噶尔丹,再次举兵南犯,宁夏地区成为征讨噶尔丹的军事前沿阵地和军需、兵源的补给基地,一时间各路大军云集宁夏。这年冬季,康熙皇帝召见了俞益谟,赏赐“五爪龙袍、龙缎”,命他回宁夏参加征讨噶尔丹军事行动。他在宁夏参予办理一段粮运之后,就率部担当征讨噶尔丹大军的前锋,在杀敌战斗中屡屡建功。三十五年(1696年)春,被康熙再次召见,升任大同镇总兵官。次年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在赴宁夏阅兵途中,路过大同和四十一年(1702年)二月,康熙巡视山西五台县射虎川时,又两次受到召见。康熙皇帝前后赏他很多御用珍品,还亲笔仿米芾和赵孟頫的字体,给他题书“焜耀虎符”四个大字。在当朝文武大臣中,享受如此“频频宠渥,浩荡难名”,可算荣殊恩极了。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湖广提督林本植所部标兵哗变,朝廷“以俞益谟为湖广提督”,授权“提督湖广全省军务,统辖汉土官兵,兼军卫土司,控制苗彝,节制各镇总兵官,左都督加六级。”他只带领少数亲信官兵,驰驿湖南,“仅半月,驰抵武陵,镇定哗卒,”妥善处理完兵变善后事宜。同年八月,又抚平“红苗作乱”事件。在湖南任间,曾“多所建白,皆合戎政机宜。其谈兵料敌,言无不应。赵勇略、王奋威诸宿将,并称其能。”甚至当时“廷臣众荐,才兼文武,堪应总督之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他与湖南巡抚赵申乔发生矛盾,抚督相互参劾。康熙皇帝对于两位镇抚封疆大员的失和攻讦十分生气,认为“有乖大体”,一怒之下,将二人都停职审查。令湖广总督郭世隆负责查办,派吏部尚书萧永藻、都察院左副御史王度昭参加会审。查办的结果是:双方“所参俱实”。康熙皇帝对二人同时给予处分:“俞益谟著休致,赵申乔著革职留任”。俞益谟回到宁夏广武家中,成为一名老百姓。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为了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诏谕全国,已60岁以上的获罪受到处分的官员,凡能来京祝寿者,俱著恢复原品,赐御宴。俞益谟便放下自己的60寿庆不做,即时赶赴北京去给皇上贺寿。他在京又一次受到康熙的召见,并向皇上“呈进方物”。康熙不仅开恩赐还了他的顶戴,还顾念他过去的功劳,又加封了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俞妻张氏,亦被赐封为一品夫人。他的曾祖父俞大河、曾祖母曹氏;祖父俞天义、祖母张氏;父亲俞君辅、母亲赵氏等,都被追封荣禄大夫和一品夫人。俞家顿时满门生辉,光照塞上。但是,乐极生悲,就在大庆当日,俞益谟参加完贺寿典礼之后,回到寓所等待赐御宴之时,因连日劳累和兴奋而猝逝于馆舍。享年60岁。归葬于宁夏广武营城西南3里的荫子山。

  俞益谟“平生不蓄私囊”,有“乐施乐育之义”,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瞻顾邻里乡党,浚渠设塾,在在有记”。其中以整修水利、举办义学和主修乡志等三件大事为代表为家乡做了3件好事。

事迹

武进士携笔从戎 战功卓著屡升迁

  俞益谟,身材魁梧,多勇力,善拉弓骑射,有志于投笔从戎。康熙十一年(1672年),19岁的俞益谟在乡试中考得第一名,次年登武进士后回籍候选。

  康熙十四年(1675年),俞益谟参加宁夏总兵官陈福军部东征、南攻,在平定宁夏兵变中表现忠勇,功授陕西柳树涧守备。后随宁夏提督赵良栋出征汉中、四川,进剿吴三桂叛军残余,因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特别加升十七级升授左都督,任达州营游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广西郁林营参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升两江督标中营副将。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末,俞益谟被康熙皇帝召见并受“五爪龙袍、龙缎”等赏赐。之后,他随驾征讨噶尔丹,起初负责粮运事务,后率部担任前锋,屡建战功,受到朝廷加二级奖励。第二年初,俞益谟升授山西大同镇总兵官。康熙巡视五台山射虎川时,御书“尡耀虎符”匾额钦赐俞益谟,公平赏赐孔雀翎帽、紫皮褂袍等以示恩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湖广提督林本植所部标兵哗变,俞益谟接任湖广提督前去镇抚。他到任后恩威并施,仅半月就镇定哗变。此后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又抚平“红苗作乱”事件,取得显赫战功。局势安定后,俞益谟多次上疏建议整顿军纪,奏章得到康熙恩准。湖广官兵经过整饬训练后,军纪严明、作战勇敢。当时朝廷众臣都推荐说他“才兼文武,堪应总督之任”。

捐资疏修千金渠 集资重建牛首寺

  俞益谟虽然在外为官,却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广武有一条名叫石灰渠的农渠,因年久失修导致渠岸坍塌,每年都要摊派民夫疏浚渠道、砌护渠岸,百姓苦不堪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的5年,耕地连年歉收,青壮年都背井离乡,逃到外地谋生,年老体弱者则在周边乡村沿街乞讨。俞益谟看到渠道淤塞,农田无法灌溉,于是他筹措白银1000两委托家乡持重者主持建闸疏淤,改善水利设施,增加了粮食产量。乡民感激他的恩德,把石灰渠改名“千金渠”。

  牛首山是宁夏建筑规模最大的寺庙区,历史十分悠久。据牛首山正顶说法台《重建三圣寺碑记》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俞益谟回乡探亲时,看到牛首山崖壑迁变,寺庙被大火烧为废墟,僧侣艰难地筹措维修之资,便邀请寺院两名僧人随他回到大同,说服同僚王公元等友人纷纷解囊相赠,自己也捐出全年俸禄的一半,资助修建寺庙。两位僧人用施舍到的银两拓宽了旧址,修复了庙宇殿堂,还用余款到南京购买史书百余卷,藏经阁存书量堪称当时宁夏最大的图书馆。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七月,俞益谟捐修广武城垣地台,康熙帝得知后被他的义举所感,命人将捐款退还后,下旨通过国库给予解决。

主持创修地方志 赋吟广武八景诗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俞益谟与湖南巡抚赵申乔发生矛盾,抚督之间相互参劾,俞益谟因此被朝廷休致(退休)。俞益谟卸任还乡后除了著书立传,还热心教育事业。他捐资让儿子俞汝钦购房产,修建义务学堂。置学田,扶助孤幼,惠泽桑梓。邀请饱学儒士执教,造福乡里。他召集地方绅士倡导创修《朔方广武志》,其子俞汝钦负责志书编辑。俞益谟病逝后,俞汝钦完成其父遗志,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书告成。《广武志》上下两卷3万多字,翔实记载了广武地理风貌与屯田戍守,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也有详尽记述。该志对研究清代广武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俞益谟对故乡山川怀有深厚的感情,闲暇时他常邀友携子郊游,喜欢吟诗作画,怀古咏今。著有《青铜自考》《办苗纪略》《道统归宗》等文集,写有《咏百八塔》《过大青闸》等诗文,曾作紫金晓雾、芦沟晚霞、地涌滔屠、青铜锁秀、花石松纹、西天古刹、阁绘万佛、中洲株柳等广武八景诗传世。

其他

赴京祝寿猝然逝 荫子山下建寝陵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3月,年近花甲的俞益谟赴京为康熙皇帝贺寿,敬献了许多地方特产。康熙不仅开恩赐还了他的顶戴,还念及他过去的功绩加封他为荣禄大夫(一品散官荣衔),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妻子也都得到赐封。3月22日,俞益谟在寓所等待参加“千叟宴”时,因连日劳累和兴奋当日猝逝,终年60岁。其子俞汝钦护送灵柩返乡后,归葬于广武营西南3公里外的荫子山。据说当时每天出殡一棺长达30多天,从城东黄河边到荫子山地段均有衣冢墓。

  陵初原有围墙,内有墓冢多座,主墓坐西面东,东西各有一条山水沟由北向南汇合,呈凤凰展翅状。墓园内原有一条10余米长的砖铺路面,两边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园内东门原有牌坊,砖刻楹联为:半生业壮凌烟阁;两地人怀坠泪碑。该墓1966年曾被盗掘,出土有朝服、玉带、首饰、圣旨等遗物。1991年,青铜峡市文管所组织发掘,由墓道发现《俞都督益谟墓志铭》一通,详细记载俞益谟生平事迹,由此推断该地封土冢应是俞益谟主墓。

  为怀念俞益谟的功绩,乡绅在牛首山青铜神禹洞侧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青铜君祠”。俞益谟的弟子、宁夏籍清朝将领马见伯等人曾将他的生平纪实进行整理,印有《青铜君传》刻本,可惜早已失传。

追忆俞氏家族史 后世族人多功名

  据《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明代,俞益谟的始祖俞伏四由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从军来到陕西,落户咸宁(今陕西西安)。其曾祖父俞大河迁居至中卫广武营,祖父俞天义。父亲俞君辅,字劻宇,系俞天义长子,他在夫人赵氏中年早逝后,终身未续,因品德高尚,他在乡邻威望很高。康熙二十六年(1687)俞君辅亡故,葬于青铜峡胶泥沙滩。二叔父俞君佐早逝,三叔父俞君宰,官至云南永昌军民府(保山)同知。

  俞益谟因从戎在外,妻子张氏长年携子操持家务。张氏生一子俞汝钦,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武科举人,功授按察司副使道。传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在牛首山寺庙住宿留有神禹洞一处,俞汝钦捐资重修神禹洞殿宇,“青铜禹迹”成为当时中卫名胜之一。广武城西北角有一座“黄行桥”,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桥,俞汝钦捐款修桥,乡民感德,遂易名“庆远桥”。俞汝钦作有《咏新月岩》《咏白电峰》等诗作传世。

  俞益谟副室秦氏祖籍山西太原,嫁给俞益谟时年仅14岁,秦氏在俞益谟亡故31年后过世,葬于俞氏家族祖茔右侧。秦氏生有一子名叫俞汝亮,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府发生8级地震,灾情惨重,民不聊生,俞汝亮主动捐赠制钱2000串、白银1000两、羊300只,还将当铺内所存2900多件皮棉夹衣全部捐献给灾民,成为这次地震中唯一一名有记载的民间捐款者。俞汝亮后任宁夏镇标前营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