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修身,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其含义约同于“修养”,即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陶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

春秋末孔子首倡“修己”。主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孟子既讲“修身”,又言“养心”,主张向内心用力,认为德性的培养在于“反求诸己”,“尽心知性”,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强调“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荀子也讲“修身”,但是更注重“注错习俗”和“师法之教”。他尤重君主之修身,“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荀子·君道》)

《礼记·大学》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提出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以修身为前提;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心正而后身修”。

儒家关于“修身”的各种思想,具有丰富的关于人生观、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