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贻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倪贻德(1901~1970),中国油画家,美术评论家,作家。1901年8月生于浙江杭州,1970年5月13日卒于同地。1919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美术评论和文学创作。参加创造社。1927年赴日本学习美术,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救亡宣传活动,并辗转各地从事教育和创作。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教授,1948年在杭州自办西湖艺术研究所,翌年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1953年调中央美术学院,1955年任《美术》副主编,1958年任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他长于油画,擅画人物、静物、风景。作品重视形体的结构,布局中注重大块面的构成,追求诗情画意和形式美。笔触简练、粗犷,色调爽朗明快。著述甚丰,文学作品有《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残春》、《百合集》等,美术理论著作有《西洋画概观》、《水彩画之新研究》、《画人行脚》、《西画论丛》、《西洋美术史纲要》、《西洋画解说》等,出版画集有《倪贻德画集》。

  在青年时期的倪怡德就具有相当浓厚的唯美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色彩,他渴望当时的中国画坛能有所创新突变,他对欧洲现代流派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是深表共鸣的。他欣赏印象派,特别爱好跨越了前后期印象派且又被尊为立体派“远祖”的塞尚,他推崇毕加索、马蒂斯这些现代派大师们的作品、主张、理论的确给了他不小的影响,三十年代的某些作品较为明显,如风景画《黄浦新秋》显然容易使人联想到马尔盖的情调和画风:唯美的倾向有强烈的形式感;粗犷而又具有小诗般的抒情。倪贻德受这些流派影响,其原因是东方艺术对这些流派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甚至感觉到这些流派的主张、理论颇与中国画论的某些精神相通,例如崇尚写意、主张自我、物我交融等等,倪贻德对其注意终生。东西方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始终在相互影响着,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从天而降,天才的艺术家也离不开对前人已取得的重要成就的研究,只有研究,才能懂得和利用别人的成果。倪贻德自然了解师承和创造之间关系,随着时间与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任何流派的影响都没有影响他的独创精神,也没能阻拦他坚定地走向现代主义的历程。尽管倪贻德一直大胆地、有批判地吸收着西欧现代流派的某些有用的艺术理论和造型方法,但就其作品的总体而言,他同现代流派相比较还是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

  倪贻德作为我国重要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开始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在艺术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从而为建立我国的艺术教学体系作出了一定贡献,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艺术上极少偏见,对各家各派的长处都能认真的分析,吸收,极大地开阔了艺术教育的眼界。数十年来,他辛勤耕耘,甘做园丁,他和其他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一起,为我国年轻的艺术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倪贻德同时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30年代作为决澜社的主要发起人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推崇,40年代对战后绘画新趋势的断言,50~60年代油画民族化的建议,他始终走在美术发展的前沿,他的艺术思想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轨迹。

年表

  • 1901年生于浙江杭州。
  • 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同时为俄籍西画教师普特西斯基画室研究生。
  • 192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川端绘画学校,从藤岛武二学画,曾组织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
  • 1931年与庞薰琹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
  • 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又组织摩社,并主编《艺术旬刊》。
  • 1938年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任美术科代科长。
  • 1944年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油画系教授,副院长。
  • 1961年在浙江美术学院成立倪贻德油画工作室。
  • 1970年逝世。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