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傅益瑶作品:《老翁听松》,纸本设色,45cm×92cm

  傅益瑶(1947- ),中国当代画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西傅抱石之女,是活跃在当今日本和国际画坛的知名画家,197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1979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画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入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研究室,师从平山郁夫。水墨画为巨制,气势磅礴,沉着、细腻,抒情色彩强烈,在中国、日本、美国、瑞士,以及联合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四十余次。1990年,获日本最高美术评论奖“伦雅美术赏”。1995年获日本“神道神社文化奖”。2004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傅益瑶画展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行。2007年傅益瑶作品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展出。2014年在亿莱恩艺术馆举办“大家·归秀——纪念傅抱石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傅益瑶父女绘画联展”。

  中国水墨画、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内容。她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今天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她还曾长期受聘于日本NHK教育电视台,在该台的水墨画专题节目中教授中国水墨画,为在日本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作品为日本多寺院、神社以及中国美术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公私藏家收藏。出版有《我有良师》、《我的父亲傅抱石》、《我的东瀛岁月 》。

  作为傅抱石的女儿,人们会觉得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的,但事实是傅益瑶小时候并不喜欢画画。她说,她喜欢坐在父亲旁边看父亲画画。她就这样在父亲的身边慢慢长大,这种看父亲画画的习惯和爱好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孺慕之情。傅益瑶回顾自己成长的道路时说:“我觉得我的成长就像是竹子,而良师就像竹竿上的竹节,有了竹节,竹子就会猛地蹿上去。所以,竹子能长多高,全靠竹节有多少,我的第一位良师就是父亲。”对于傅益瑶的创作,父亲的作品就是风雨。她让风雨把自己带到了更高、更丰盛的艺术生命旅途。风雨过后,傅益瑶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更壮丽;她的水墨画天空经过风雨后便出现了彩虹;她笔下的草木经过风雨的洗礼,即镶嵌着亮晶晶的水珠。

  傅益瑶“幼承庭训”,在秉承父亲雄浑酣畅风格的同时,又有着女性温婉细腻的笔墨情调,中锋用笔,苍润佳丽,富含人生智慧和感情,带有浓厚的抒情风格;她娴熟其父的“抱石皴”,散锋皴点,灵动飞扬,元气淋漓,既有恢宏气象的谋篇布局,又有叙事抒情的绵丽多姿的描绘,细腻而又富有层次,色块对比柔和,渐进过度而不浓烈,随着心灵的变化而一气呵成,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她尤擅巨制,注重描绘对象的内在气韵,将自己的情感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发生联系,作品《佛教东渐图》这幅画是傅益瑶前无纪录后无来者的大作品,酝酿了整整4年,在日本各寺院所有障壁画里也位于前列,尺幅为260cm×1200cm,计有三十多平方米,作品结构严谨,远看森罗万象、气魄摄人,近观奥境奇辟,引人入胜。傅益瑶有一次在寺庙里画两张尺幅各180cm×360cm的障壁画《南纪山海图》,她并不知道有一部摄像机在进行全程录像。目睹她作画的认真投入,宝胜寺的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在日本很多著名寺庙里,都悬挂着傅益瑶的大幅巨作。如横滨市圆满寺的《比睿山延历寺图》、《天台山国清寺图》;京都大原名刹三千院本堂的《三千院四季图》;群马县舒林寺的《梅树图》、《永平寺图》;长野县龙洞院的《天童寺图》;京都名刹三十三间堂迎宾馆壁画《慈云甘露图》;比睿山延历寺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其灵园大本堂的《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二幅及国宝殿的《佛教东渐图》等。

  日本天台宗探题大僧正半田孝淳称赞傅益瑶说道“用画笔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展现在人们眼前,从她的许多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和日本那充满生机的时代脉搏,倾听到充满活力的历史人物的心声”。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评价说,“益瑶的创作对中国当今画坛来说,属于水墨画中的‘别样风格’,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现在中国用这种方法画这样题材水墨画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了,傅氏父女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有不拘泥于陈规,大胆创新的勇气。”郭沫若更是称赞她“山水逼似乃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