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6行: 第16行:
 
[[Category:文化学]]
 
[[Category:文化学]]
 
[[Category:中国文化]]
 
[[Category:中国文化]]
 
 
 
 
     
 

2013年9月3日 (二) 18:06的版本

  儒家汉语拼音:Rujia;英语:Confucianist School),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在先秦,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是“世之显学”。时“以法为教”,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儒家之所以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周礼·天官冢宰·大宰》说:“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故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不过,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开始聚徒讲学,传授文化知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

  儒家的特点是“以六艺为法”、“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即宗师孔子,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提倡仁义,作为行为准则;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儒家是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派。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绵延传续,经历了先秦儒家(或原始儒家)、汉唐儒家、宋明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等不同发展阶段,代有传人,历久不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已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