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电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先锋派电影汉语拼音:Xianfengpai Dianying;英语:Avantgarde Film),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德国兴起的电影运动。主要特点是强调电影的视觉特性,反对传统的戏剧式叙事结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各种思潮流派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挑战,其中包括对仅存在20多年的电影的本质的挖掘。他们认为,电影能够也必须摆脱其他传统艺术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能建立在它自身本质特点的基础之上 。他们认识到,电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直观性和运动性 。对此,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动拍摄了《节奏21》、《节奏23》和《节奏25》;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在德国先后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平行线》和《横线》等。这些影片排斥故事与景物,追求纯视觉效果。此后,W.鲁特曼将一些实录的影片素材通过剪接创造出一种表现抽象观念的纪录片。

  法国的先锋派电影开始于L.德吕克,他提出与商业片决裂的口号,要求以电影手段去创造一种形式美。从他开始 ,法国先锋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R.克莱尔等人的影片为代表。他们虽然也把视觉效果和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人不同,他们并不以图形变化为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景像进行描述 。如《机械舞蹈》和《幕间节目》等。电影史家称他们的影片为达达主义电影或纯电影。

  第二阶段以G.杜拉克和西班牙导演L.布努艾尔等人的影片为代表。他们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努力用电影去表现人的潜意识、梦境和幻觉。杜拉克1928年拍摄的《贝壳与僧侣》分析了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借助一系列无内在联系的镜头进行一种心理分析。1928年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也以类似的方法表现了人的荒诞不经的潜意识。这两部影片,对后世影响颇大。被电影史家称为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9年后,法国先锋派电影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纪录片阶段。这种纪录片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 ,如J.维果的《尼斯景像》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对比剪辑 ,漫画式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生活的种种丑态;另一类则是德吕克美学原则的发展,具有抒情色彩和唯美主义倾向的纪录片,如J.伊文思拍摄的《桥》和《雨》。

  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功绩在于:它扩大了电影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使电影终于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尝试及表现心理意识的方式,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一样,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从形式角度出发,以表现自我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