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共生星( symbiotic star ),在光谱中既出现冷星低温吸收线又出现热天体高温发射线的恒星。这表明同一个天体上同时存在可见光波段温度低于4 000K左右的物质和温度高于20 000K的物质。1941年P.W.梅里尔首先把这种光谱性质很不相同但又互为依存的星取名为共生星。共生星的光变具有准周期的类新星爆发特征,并有小振幅的快速非周期光变。1969年A.A.博亚尔丘克提出共生星的三个判据:①晚型星光谱的吸收线(如TiO带,CaI,CaⅡ等)。②HeⅢ、OⅢ或更高电离电位原子的发射线(发射线的宽度不超过每秒100千米)。③亮度的变化在几周内达到三个星等。现已发现的共生星约有50颗,研究最早的和典型星是仙女座Z,共生星有时又称作仙女座Z型星。有一颗共生星特具魅力,即宝瓶座R,它有一条长约1 500天文单位、以2 000千米/秒的速率从中央恒星向外运动的狭窄喷流。共生星的光度与光谱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当光度增强时,晚型吸收谱和高激发发射线减弱或消失,B型气壳谱增强;当光度变弱时,晚型吸收谱和高激发发射线又重新出现或加强。共生星的空间分布与行星状星云相似,集中在银道面附近,属年龄较老的盘星族。

共生星中既有很多变星,也有一些再发新星。它是单星还是双星一直有争论。单星说认为共生星是小而热的蓝星,周围有一个变化的星周壳层。双星说认为共生星是由一颗晚型冷星和一颗低光度的热星组成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气体包层;假定冷星是正常巨星,则热星在赫罗图上位于主星序的下方,与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星、某些新星的热子星位置相近。用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到射电波段对共生星进行了大量观测,积累了许多资料。共生星最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恒星”是密近双星系统(甚至可能是半接双星)其中冷子星的物质下落到白矮星(也可能是中子星或主序星)伴侣上形成一个热斑。热斑的辐射使下落的气体电离,从而辐射出热气体特有的发射线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