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兴国山歌属于汉族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兴国山歌朴素高亢,激情动人,旋律和谐,擅长叙事。尤其是叙事山歌,如怨如诉,娓娓动人。其形式有独唱、对唱、连唱(又称三打铁),有一唱众和等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其中又以对唱最饶有风趣,对唱时没有现成的歌词,双方见景生情,出口成章,互相问答,竞争胜负,气氛紧张而活泼。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兴国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历史溯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基本内容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形式,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1.山野山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情歌、生产、生活、时政,内容涵盖方方面面;

  2.跳觋山歌,分南河歌(情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东河歌(多为祝赞类山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民俗山歌,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唱的山歌,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

  3.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下一问一答、一正一反式对唱性的演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以适应主人需要。如今已成为宣传时事政策的有效途径;

  4.赛歌,歌手聚会打擂台所唱的山歌,赛歌考的是“肚才”,比的是机敏,要求随机应变,对唱如流,出口成章;

  5.舞台山歌:多为改造后搬上舞台的表演性山歌。

基本特征

  兴国山歌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演唱风格。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独特演唱程式。山野之歌多为七言四句体,而室内演唱的兴国山歌则长短不限。每首歌在开头时,都有一句“哎呀嘞”作为发端语,或高亢嘹亮,或低廻婉转,或短促突兀,视歌手情绪和歌词内容需要而定,然后,用一、二句比兴句来起兴、定韵之后,转入歌腹部分。歌腹可长可短,少则一、二句,多则数十甚至上百句,行腔中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到结尾的前一句,则有一句“心肝格”(心肝哥、心肝妹,现今多用同志哥、同志妹)用作呼应语,呼应语后便是一句画龙点晴式的结束语,俗称“杀板”。歌手(主要是室内演唱的歌手)手执小锣一面,在中间有拖腔之处敲击小锣,以休息片刻。这种独特的演唱程式,在民歌中可说是绝无仅有。

  2.即兴性、叙事性、群众性。“唱歌从来冇歌本,灵番刁钻考肚才”,兴国山歌基本上都是即兴演唱,随口而出,出口成章,全凭歌手的歌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由于歌腹部分具有极大容量,所以兴国山歌长于叙事,有的甚至能演唱整本的“三国演义”,这在民歌中也是不多见的。而由于它的即兴性,演唱形式又多种多样,只要能上下勾连,人人都可随意接腔,便于群众广泛参与,常常出现一人唱来万人和的动人场面,因此,特别适宜于营造一种热烈气氛,苏区时期,兴国山歌之所以能一枝独秀,产生如此巨大影响,这和兴国山歌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3.兴国山歌是一种语调式山歌,歌者以字行腔,根据各人不同的语音细微差异和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曲谱,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唱同一首歌,也很难唱出完全相同、不走样的歌曲。这在民歌中实属罕见。

  4.内容丰富,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兴国山歌已渗入到客家人生活的灵魂和血脉之中,从喜怒哀乐、情感舒发,到婚姻爱情、生产、生活、民情习俗,可说是无人不唱,无处不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

艺术特色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然而,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价值

  兴国山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奇葩。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承和研究客家文化。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兴国山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举措。

  2.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苏区红色山歌的研究,对我们传承苏区精神,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兴国山歌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特别适合于政治宣传鼓动工作,充分利用好兴国山歌的特长,为文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武器;兴国山歌渗透到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好山歌的教化、娱乐功能,将能极大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以山歌为纽带,发挥联谊功能,能促进世界客家人的凝聚力。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而兴国山歌已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和经典之一,亲耳听到乡音乡情,将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传承保护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沃土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近年来,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激越鼓点,乘着“非物保护”和煦的东风,兴国县宣传文化部门把“弘扬兴国文脉,传承兴国山歌”作为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扎扎实实抓好了兴国山歌的传承保护工作。首先,采用文字、音像等手段挖掘收集了大量有关兴国山歌的资料,并整理出版了《兴国山歌报》、《兴国山歌选编》、《兴国山歌选》、《苏区兴国山歌》等有关兴国山歌的书籍、报纸、歌碟等,打下了兴国山歌传承保护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传承人的问题,一方面做好四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另一方面建立了以师带徒的机制,要求县级以上的传承人必须带有徒弟,同时,将兴国山歌与教育联姻,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路子,既拓宽了传承人选择的空间,也为传承人的有效培养找到了落脚点;我们组建了山歌表演小分队,十多年来,坚持常年活跃在农村乡镇,巡回演出,既宣传了时事政策,又培养了山歌受众,一举两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兴国县举全县之力,创办了“重阳山歌节”(后改称“兴国山歌艺术节”),通过传统山歌表演、擂台赛歌、山歌新唱、山歌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性效应和广泛影响。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每月两场的“山歌情韵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兴国山歌艺术节”的延伸,对兴国山歌的传承保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兴国山歌艺术节已成为了省内有名的群众文化品牌,2009年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评为“全国首届群文品牌”。

传承意义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因而,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