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册页

  册页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又称册叶叶册。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起于唐,兴于宋,文人墨戏、诗文相配助长了小幅形式的盛行,便于携带赏玩,因而成为文人青睐的装裱品式之一。册页是为解决长卷翻看不便和散页保藏不便,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主要有三种式样:一种是“蝴蝶装”,又称开版式。因翻动时两页翘起,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由此得名。左右能翻,向右开版,多适用于竖幅书画及纨扇。另有一种“五镶式”也属蝴蝶装;第二种“推篷装”。适用于装裱横幅书画及折扇;第三种是经折装。最早用于抄写经文,后来宫廷用这种形式作奏折,现多用于装裱经书、法帖,可以将尺寸不同的画心同时装为一册。现存最早的册页为南宋张即之的《度人经》《华严经》,无边框,均为经折装形式。

  在唐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卷轴式书籍不便阅读,如果要读一卷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的话,必先展舒到最后方可,费时费力。唐时,有人把卷裁割成单幅叶子装裱,又因叶子久翻易乱不便保存,进而装裱成册,后人称为“册页”。《演繁露》云:“古书不以简策嫌帛,皆为卷轴,至唐始为叶子,今书册是也。然古竹碟己用叠简为名,故唐始以嫌纸卷轴改为册页耳。”欧阳修《归田录》云:“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如吴彩笃《唐韵》、李部《彩选》之类是也。”

  自唐宋以来,各代书画集藏者留心搜集一些零散的单件式,手札、团扇、折扇类书画小品,分门别类地集中改装成册页。现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装册页,除了少数敦煌实物以外几乎未见,因而明清代以前的不少小幅书画原作,多半因为明清人集装成册的缘故,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见册页对于小幅书画原作的收藏保护作用,并证明了其工具性的价值。到了明朝,册页开始成为时尚,所以明清时的成本册页多是预先装裱制作成册,后作书画。

  册页覆褚层数较多,以厚实见长。册页的装裱基本方法一如卷轴,但装裱纸层加厚,至少要裱纸八层,再大还须加层,使之硬如纸板。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装潢志》云:”册以厚实为胜,大者纸十层,小者亦必六七层。裁折之条,后同《碑帖》。”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册页的镶料可选用绫、绢、锦绫。书法册页多用淡青色、淡灰色、米黄色或白色。忌用艳丽而火气的颜色。若用仿古作旧纸完成的作品,可以用色调深沉的镶料。在一本册页中,颜色可以统一,也可以多样,当然,应根据作品的创作形式来确定。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页面都为硬板式,有木面和锦面之别,规格应比册页稍大。木面可以红木、檀木、梧桐木以及樟木等上好木料,制成0.4--0.6厘米的板面,正面四围打去棱角,并磨光上蜡,取其木质原色,即华贵,又便于镌刻。锦面是以木板做胎,用锦绫糊就。胎板多用纤维板等不易变形的材料。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