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水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写山水诀》山水画论著,一卷。元代黄公望撰。该文以随笔、杂记的形式总结了前人及自己山水画创作的经验。主要版本有有《辍耕录》本、《图绘宝鉴》本、《书画传习录》本等。

  《写山水诀》论述了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继承南宗画理论。提出“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在布局透视上,提出“三远”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以“阔远”取代北宋郭熙“三远”中的“深远”,体现元人对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同时主张山水创作要去“邪、甜、俗、赖”,即反对用笔不正、无内在美、意境平凡、格调不高和泥古不化的作品,崇尚理、韵和自然生趣,因此重写生而反临摹,“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

  《写山水诀》并不是纯讲技法,所倡“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鄙“画工之流”,以“去邪、甜、俗、赖”为“作画大要”,都显见对人品、意趣的重视,这也是文人画与院画的显著区别,为后人所重并非无因,明清画家对“邪、甜、俗、赖”阐发尤多。黄公望并非只求“逸墨”,他引吴融诗“良工善得丹青理”,云“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虽未诠释“理”之为何,而全卷所侧重者却在画法,其义可明。他从人之多宗董源、李成二家出发,分析二人不同,以董石“麻皮皴”、“矾头”,李成画坡脚以数层取湿厚、惜墨如金为代表,皆深得其要。由于黄公望一生留意模写,对虞山、三泖、富春之胜领略尤多,故所论山水树石画法,均出于长期实践,所言笔墨要点,亦是真切体会。其中如“石看三面”,“方多圆少”,“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等,均值得重视;至如用藤黄水浸入墨笔以求石之自然润色,间用螺青入墨,先以淡墨相积,再用焦墨、浓墨等用墨、用色之法,更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画山水诀》虽短而杂,却因持论有异,加以黄公望是南宗画的主要代表,故颇为后人所重。黄公望固然讲法度,但他又说“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较之只讲法度、规行矩步来确实较为通达,其寥寥数语的风格亦与南宗禅的崇尚简约相近。但文中有许多如“糊突其笔”、“水笔不动”这样的话句,因言之不详而让人难以理解。

  《写山水诀》始见于《辍耕录》,共三十二则。《书画传习录》仅录九则,《画学心印》转录自前书,亦为九则,名为《山水树石论》。《六如画谱》为十九则,中杂郭熙七则、宋迪一则,实十一则。《画论丛刊》本据《辍耕录》,亦三十二则,《中国画类类编》与之同。《画山水诀》一直被誉为得“南宗”画论的真传,被画坛所推重,对明清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都有较深的影响。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