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事技术汉语拼音jūn shì jì shù),(英语:military technology),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各类技术。主要包括各种武器装备和军事工程及其研制、生产、建造、使用与管理所涉及的技术。军事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基础与手段,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之一。战争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是推动军事技术发展的动力。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技术向适应新的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但军事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军事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军事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条件。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会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推动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并引起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变化,对军事理论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武器装备是军事技术的主体,是军事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军事技术可按武器装备的种类区分,也可按应用于不同军种兵种领域来区分。

  从古到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军事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古代军事技术

  古代军事技术大约始于公元前第3千纪,结束时间在欧洲约为17世纪中叶,在中国约为19世纪中叶。其间,以火药开始用于制造兵器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冷兵器时期,约从前第3千纪到公元10世纪;后一阶段为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

  冷兵器是指石兵器、铜兵器和铁兵器的总称。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学会了制造石刀、石斧和弓箭,作为狩猎和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到原始社会晚期,逐渐分化出专门用于作战的兵器。冶金技术的出现使兵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金属刀、剑、矛、矢等兵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兵器的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冷兵器靠人的体力操作,是对人手臂的直接延伸或增强,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作战方式只能是集团布阵,短兵相接。约在前第3千纪中前期,巴比伦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木板镶嵌画和石刻浮雕上就有战车的图像。中国早在夏代已有战车和小规模车战,从商代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最早的战船于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在埃及、腓尼基和希腊。中国秦汉时期,产生了以楼船为代表的大型风帆战船。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车轮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已有关于伪装、筑城、设置障碍物、渡河等军事工程实践活动与理论的记载。中国的万里长城和欧洲的罗马壁垒,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军事工程。

  火器的发明是军事技术的重大革命。中国在808年前发明火药。10世纪初,中国首先将火药用于军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兵器——火药兵器(简称火器),这标志着军事技术进入了利用化学能的新时代。宋代大量装备使用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管形火器,还发明了利用火药燃烧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元代发明的火铳是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明代制造了大口径的铜炮、铁炮,并组建了专门装备枪炮的部队——神机营。13世纪,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传入欧洲。14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火门枪。15世纪初,出现了火绳枪。16世纪初叶,又创制了燧发枪(又称燧石枪),简化了发射步骤,提高了射速,较为安全可靠。17世纪初,燧发枪的重量已减少到4.5~5千克,便于士兵携带和发射,射程达到200~300米。到17世纪中叶,欧洲燧发枪已普遍装上了刺刀,既可用于刺杀,也可用以射击,从而使长矛最终退出战场。从15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火炮在炮身结构、炮弹、炮车等方面有许多改进,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铸造的青铜炮,并安装了炮架和瞄准装置,用铸铁弹代替石弹和铅弹。为提高机动性,还研制了轮式火炮,并采用了粒状火药。随着枪炮的发展,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逐渐成为欧洲各国军队的基本力量,同时出现了独立的炮兵。作战方式也从冷兵器时代的白刃格斗逐步过渡到火力对抗。14世纪中叶以后,舰船已逐渐使用火炮,海战方式从接舷战逐步过渡到舷炮战。17世纪,法国出现了新的专业技术兵种——工程兵。

近代军事技术

  17世纪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导致了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席卷欧洲的产业革命。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冶金、化学、机械制造和电力等工业的发展,为近代军事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

  从19世纪中叶起,枪炮的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改进。1884年,美国人H.S.马克沁发明了利用火药燃气为能源、可连续装填射击的机枪,开创了枪炮自动化的历史。20世纪初,梯恩梯炸药开始用做爆破装药,极大地提高了炮弹和其他爆破装置的杀伤破坏威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出现并用于战场,它将火力、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结合为一体,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

  1903年12月17日,美国W.莱特和O.莱特兄弟驾驶自制的第一架动力飞机试飞成功。飞机的出现使战争范围从地面、水面扩展到空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侦察机、轰炸机、歼击机和强击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使用了大量各类飞机。飞机协同地面部队或舰队作战,英美战略空军并对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目标进行长期轰炸,发挥了重要作用。军用运输机也开始大量运用于大规模空运和空降作战。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诞生,飞机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1815年第一艘明轮蒸汽舰建成。1836年发明螺旋桨推进器后,蒸汽动力战舰迅速发展起来。1860年出现了装甲舰。20世纪初制成船用蒸汽轮机,为军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出现了无畏级战列舰。1897年,美国的“霍兰”–VI潜艇采用汽油机和蓄电池电动机双推进动力系统,具有实战意义的潜艇才迅速发展起来,使战争的范围扩大到水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日等国竞相研制航空母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航空兵和潜艇得到广泛使用,航空母舰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成为海战的主力。

  随着近代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武器成为一种特种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场上使用了毒剂、发烟剂和纵火剂等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使用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大量研制生物武器是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了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后。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提供了新的特殊杀伤手段。

  19世纪3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相继发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引起了通信技术的变革。这些成就运用于军事,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指挥方式,为迅速有效地组织指挥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条件。20世纪30年代英国发明雷达后,无线电技术进一步应用于侦察、警戒、跟踪、导航和火力控制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利用电磁波进行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领域——电子战,又称电子对抗。

现代军事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技术、导弹技术、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标志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激光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隐身技术等,现代军事技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促使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涌现。现代军事技术的内容不断扩展,已形成以现代武器装备为核心的完整体系。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裂变–聚变反应,于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它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结果。1945年7月16日,美国首次成功试爆原子弹,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空投了一颗原子弹,造成约34万人死亡。50年代以来,美、苏、英、中、法等国在研制成功原子弹之后,又先后研制成功氢弹。有些国家还研制出中子弹、减少剩余放射性弹、核电磁脉冲弹等特种性能的核武器。在全面禁止核试验形势下,一些国家正在发展和完善计算机模拟、激光模拟、次临界实验等非核爆试验技术以及核武器与材料监测技术,以改进核武器和保持库存核武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确保核武器的作战效能。

  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导弹的实用化提供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德国V–1和V–2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中、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1957年8月,苏联首次成功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导弹与核武器相结合,具有射程远、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和杀伤威力大等特点,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大,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展,前后方的差别进一步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学武器继续发展,陆续出现化学火箭弹、导弹化学弹,以及安全性更好的二元化学武器。化学武器的特点是杀伤范围大、途径多、作用时间长、不破坏物资与设施等。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有些国家研制了多种生物战剂,并采用飞机投放方式,从而扩大了攻击范围。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研制新的生物战剂创造了条件。

  常规武器 通常指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外的武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光电设备与常规兵器相结合,使常规兵器向着高技术化方向迅速发展。

  陆战武器装备 主战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不断提高,各种用途的装甲车辆形成系列化,自行火炮、机动发射的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和多管火箭炮构成地面压制兵器的主力,弹药实现多样化,发展了便携式、车载式和直升机发射的反坦克导弹。轻武器在增大射程、提高杀伤力和减轻重量的同时,逐步实现部件标准化、模块化,形成枪族。光学瞄准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轻武器的射击精度。直升机成为陆军重要的武器装备,有武装直升机、侦察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及多用途直升机等。红外、微光、热成像等夜视器材陆续装备部队,战斗行动受夜间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小。

  海战武器装备 逐渐形成以航空母舰、潜艇、水面舰艇及舰载飞机为主体,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并行发展的格局。新型航空母舰和新型舰载机,包括预警机、超声速战斗机和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得到大力发展。反舰导弹、反潜导弹、舰空导弹、对地攻击巡航导弹成为舰艇的主要武器,增强了舰艇的远距离精确打击和防空能力。20世纪50年代初,核反应堆开始应用于舰艇,先后建成核潜艇、核动力巡洋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与此同时,常规动力装置也有新的发展,功率大、热效率高的燃气轮机于60年代初开始在水面舰艇上使用。70年代中期以来,直升机广泛搭载于大、中型水面舰艇,成为反舰、反潜和登陆作战的重要武器和保障装备。

  空战武器装备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超声速喷气式战斗机成为发达国家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斗机,机载武器以空空导弹和航炮为主,可进行近距离空中格斗和中、远距离拦截,也可携带空地导弹和炸弹(包括制导炸弹)对地面目标实施常规攻击或核攻击。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隐身飞机F–117A于1982年开始装备部队,多次在局部战争中用于对地攻击。美国和俄罗斯正在研制技术更先进、具有隐身性能的新一代战斗机。隐身兵器的出现,打破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现有攻防武器体系的平衡。战略轰炸机是核大国战略核力量的组成部分,航程可达数千千米至1万多千米,有的轰炸机经空中加油可飞抵全球任何地点。美国还发展了B–2隐身战略轰炸机。预警机不断发展,用于探测空中和地面目标,引导战斗机进行空战和对地攻击。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无人机、加油机已成为重要作战飞机和保障飞机,在局部战争的空战和空袭作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精确制导武器是命中精度很高或具有直接命中目标能力的精确制导弹药和导弹的统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成“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和“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1972年5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用一枚“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炸毁了用普通炸弹长期未能炸毁的杜梅大桥。随着目标的精确探测、识别以及对武器高精度的导引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精确制导技术广泛应用于防空导弹、飞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制导炮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弹以及制导鱼雷等各种武器系统中,并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的制导炸弹命中概率达到90%,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所投掷弹药总吨位的9%,却摧毁了伊拉克75%的战略和战术目标。精确制导弹药的大量装备和使用,可实现纵深精确打击作战要求。精确制导技术正在向凝视红外成像制导、毫米波主动寻的制导、多模复合制导、一体化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复合制导等方向发展,使制导弹药进一步实现自主化、智能化和更加精确化。

  现代防御系统 主要指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反弹道导弹等技术手段。包括主动和被动防御手段。主动防御手段是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查明敌人使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企图,采取必要手段摧毁这些武器及其发射阵地;被动防御手段则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如防护工程、抗核加固的地下设施、对电子装备采取抗核电磁脉冲的加固措施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开始研究以导弹反导弹的技术,进入70年代后,由于寻的技术、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定向能技术的进步,为发展有效的洲际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开始研究非核防御方案和技术。2002年12月美国开始建造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随着军用卫星的作用日益增大,反卫星武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60年代以来,美国重点发展反卫星动能武器,苏联则重点发展反卫星卫星。两国还加紧发展天基反卫星激光武器技术,积极为天战作准备。此外,反潜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探测潜艇的设备已有声呐系统、磁力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可从水下、水面和空中探测潜艇活动踪迹。有的国家在大洋上布设由固定式远程声呐基阵为主的声呐监视系统,与全球反潜战数据传输系统、反潜战环境预报系统组成反潜预警系统,对来袭的战略导弹潜艇实施预警。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运用综合集成技术,将各种指挥控制、信息传输、计算机、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导航定位、电子对抗和信息战等系统综合在一起的大型军事信息系统,即C4ISR(C4ISR是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情报Intelligence及监视Surveillance与侦察Reconnaissance的英文缩写)系统。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作战指挥开始摆脱手工方式,向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增长,作战指挥控制系统逐步发展为指挥效能高,可互联、互通、互操作,能满足多军种、兵种联合作战要求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在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下,各总部、各军种兵种、各战区联合建设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共享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的互通、互操作,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系统、运载平台和武器系统的综合集成等。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能满足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需求,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能。

  电子对抗装备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对抗逐渐成为战争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前后,电磁信号环境日趋复杂,促进了综合电子对抗系统的发展。海湾战争以后,新的作战概念促使综合电子对抗系统从单平台综合向多平台综合发展,把陆、海、空、天各种平台的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光电对抗、水声对抗、导航对抗、敌我识别对抗设备,综合成在统一指挥控制下的多平台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装备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作战行动的先导并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对改变交战双方力量对比、作战进程乃至战争结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军事航天技术

  以军事应用为目的,将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和苏联相继建立了以战略应用为主的通信广播、侦察监视、导航、气象与测绘等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军用卫星系统。90年代初以后,军用航天技术进入以战术应用为主的新阶段,许多国家在改进现有军用卫星系统的同时,加紧组建新一代军用航天系统,提高作战支援能力。军用卫星正在从航天监视和航天支援上升为现代武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航天攻击与防御、航天勤务保障方面的应用也在试验之中。

  保障装备 军队用于保障作战、训练的各种设备和器材的统称。主要包括工程装备、维修装备、训练装备以及军事气象装备、军事测绘装备、后勤装备等。保障装备是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工程装备方面,许多国家重视工程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新型的渡河桥梁器材、地雷爆破器材、军用工程机械和伪装器材等不断涌现,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工程保障能力。

  在维修装备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维修装备有了较大的改进,高科技维修车使用了自动变速器,装有轮胎中央充、放气装置等,提高了机动性。90年代以来,随着主战坦克的发展,野战抢救车的性能有很大提高。

  在训练装备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控技术应用于训练器材,出现了遥控航模机、遥控坦克,解决了对空、对坦克射击训练的难题;由于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激光射击训练模拟器。90年代开始建立作战实验室、作战中心等新型模拟设施,把训练模拟与实兵演习结合起来,把作战训练与武器装备发展结合起来,作战模拟的范围由陆战、海战、空战、电子战发展到天战和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

  在军事气象装备方面,多功能多用途的新型气象雷达和军用气象卫星陆续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气象探测能力。在军事测绘装备方面,卫星定位、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测绘保障模式。在后勤装备方面,装备品种更加齐全,装备的效能和机动性大大提高,在保障主战装备有效发挥作战效能的同时,改善了部队的生存条件,直接提高了战斗力。

武器装备运用技术

  指军事人员掌握、使用、维修武器装备的技能。由于武器装备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因此运用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复杂。除了一些普遍性的使用技术外,各军种、兵种还有自己专门的技术。现代武器系统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对使用、保养、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更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知先进武器装备的原理、结构、性能、使用条件、排除故障方法和保养要求等,才能正确运用并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现代武器装备价格昂贵,实地试验受到限制,人员的训练技术日益重要。因此,在武器系统设计阶段,就要从人–机工程的角度考虑其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在现代战争中,还存在各种武器系统配合使用、发挥综合作战效能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军事系统工程提供了重要手段。

  军事系统工程 应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军事决策和军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而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综合性技术。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系统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武器装备和战争活动的复杂化,系统工程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现代武器装备的规划论证、总体设计、人–机工程、生产管理以及军队的组织指挥、后勤管理、战略战术研究和军事训练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例如,将模拟试验技术和理论分析等科学方法应用于发展武器系统的全过程,可对研制新武器系统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战术技术指标和使用效能等进行全面论证、评估、预测和检验。在新武器系统开始研制以前,建立人与武器结合的作战模型,通过模拟,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预测。在新武器系统研制出来以后,研究使用新武器系统的模拟训练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减少消耗和费用,制定有效的使用方法。这样,既可保证按照战略战术需要发展新武器系统,又可以避免研制阶段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以及使用阶段因性能缺陷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现代军事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新型武器装备开发、研制的基础技术。基础技术学科繁多,其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主要的基础技术有军事信息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等。

军事信息技术

  20世纪5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现在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高达百万亿次每秒以上。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训练、管理、自动控制、指挥自动化、保障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性能,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省了研制费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电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光通信容量特别大,没有电磁泄漏,并抗电磁干扰。光子计算机可实现大规模并行处理,运算速度将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提高几个数量级。光电探测、光通信、光存储、光信息处理、光互联等技术已相继问世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光电子技术将把信息技术推向更高层次。

  20世纪60年代后,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等技术陆续出现,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信息网络技术。到90年代末,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能传输10亿比特(相当于6,000万个汉字)每秒。信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队指挥等军事领域,成为现代战争的神经中枢。

  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使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数字化单兵装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从而产生“联合作战”、“远程精确打击”、“信息战”等新的作战概念。

军用新材料技术

  是高技术武器装备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新一代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例如精细陶瓷材料,光导纤维材料,碳、硼纤维材料,记忆合金材料等,大大促进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以及航天工业和核能工业的发展。军用新材料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研制性能优异的结构材料和特殊作用的功能材料。

  在结构材料方面,重点发展轻质合金和复合材料,例如:钛合金的使用温度提高至760℃。它们将成为航空航天器结构中的主流材料。具有强度大、比重小、抗烧蚀等特点。第三代复合材料是正在发展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预计新一代战斗机复合材料用料将达到40%左右;而在直升机和小型飞机中,复合材料的用量将达到70%~80%。

  新型功能材料是武器装备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前提。高性能光导纤维是发展军用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材料,它的发展已使光通信、光传感和光制导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超黑粉”吸波材料能吸收99%的雷达波能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发展智能隐身材料和纳米隐身材料等,它们不仅吸波性能好,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耐用性。先进的装甲材料防穿甲能力已接近950毫米,防破甲能力接近1,400毫米。

军用新能源技术

  随着21世纪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微小型化,高效致密电源技术成为军用能源技术发展的重点。新型的金属–空气电池,为微型化武器装备提供能源;高能量密度的蓄电池等便携式电源,为数字化士兵系统、野战通信装备等提供能源;高效率燃料电池,为舰艇和安静型潜艇提供动力;高转化效率的薄膜太阳能方阵,为卫星及空间飞行器提供能源;致密型超高功率脉冲电源,为强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提供小型化电源。

军事技术展望

  先进的军事技术是夺取军事优势的基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未来信息化战争军事理论的不断创新,都对军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将不断涌现和完善。

  信息技术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信息装备将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重点 未来信息技术的基础将可能发生新的变化。继硅晶体之后,20世纪末提出了光子晶体概念,并验证了微波段光子禁带的存在。以光子晶体为基础的光子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引起通信和信息处理方面的革命性突破。这些技术将使信息战、高速通信、隐身与防护、精确打击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促使军事领域更深层次的变革。

  信息装备是夺取战场信息优势的关键,也是提高武器装备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信息装备已由各军种、兵种分散、独立发展,走向互通、兼容并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体系配套和与武器系统的结合将更加受到重视。集战场态势感知、有效运用力量和可靠服务网络三种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进攻与防御手段等,将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重点。

  精确制导武器向远程、高精度、抗干扰、智能化方向发展 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将广泛采用毫米波、红外成像、卫星导航定位等单一或复合制导技术,提高武器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准确识别、跟踪和命中目标的能力。精确制导武器还将利用信息技术,使武器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机动能力,能从众多的目标中选择打击威胁最大的目标,击中目标的最薄弱部位;如果第一次打击不能奏效,还能在目标区待机再次进行攻击。

  无人武器技术和装备将在未来战场上担当重任 更先进的长航时高空无人侦察机可能部分取代有人侦察机和侦察卫星,用于战略或战术侦察。各种微型无人侦察机可由单兵随身携带,便于战场灵活使用。无人作战飞机可能部分取代有人攻击机和轰炸机。小型无人侦察车将能全天候、全地形使用,自主完成侦察任务。无人潜水器可用于水下探雷、扫雷,支援潜艇和水面舰艇作战。军用机器人将来有可能投入战场。这些无人化军事装备已经显示并将继续显示其巨大的军事价值,有可能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式样。

  新概念武器将用于未来战场 强激光武器可望在2010年前后进入实战应用阶段,成为防空反导的重要手段;高功率微波武器2005年完成实验室外的演示验证后,进入实战应用已为期不远;动能杀伤拦截器正向小型化、智能化和通用化方向发展;非致命武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将为未来的军事行动提供新的选择。

  纳米技术将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正在探索开发的纳米技术,将可能开发出小型海量存储装置以及能收集、处理和传送大量数据的集成纳米传感器,将开发出强度为钢的10倍、重量只有钢的几分之一的材料,将研制出对电磁波和红外光具有宽频带吸波的轻质纳米隐身材料等。纳米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之一,一旦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将给武器装备的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等带来巨大变革,进而对未来军队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和组织编制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