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病杆菌感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军团病杆菌感染(legionellosis),军团病杆菌引起的感染。1976年7月21~24日,美国退伍军人组织──美国军团宾夕法尼亚州分团在费城的一个旅馆召开第58届年会,与会者中暴发了一次肺炎流行。会议代表及其家属共4400人,有149人发病,与该旅馆有过接触的人员中,在同一时间内也有72人发病,共计发病221例,死亡34例(15.4%)。当时病因不明,唯一的线索是在旅馆大厅里呆过的人发病多,该病很快被命名为军团病。该病的特点是发冷、发热、咳嗽、咯粘痰,伴全身肌肉痛。50~60岁发病者多,死亡率亦高。经过6个月的调查研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证实,此次流行系由一种新的细菌──嗜肺军团病杆菌所致。从该旅馆冷却塔的水中分离出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些细菌通过空调机浮游在旅馆大厅的气流中,易感者吸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早在1965年7~8月,华盛顿特区圣伊丽莎白医院曾有一次类似的流行,81例患者中有14例死亡。1986年7~8月,密歇根州庞蒂亚克市卫生署办公楼内也曾发生过一次不明原因的疾患,累及144人,其特点是发热、头痛、肌痛、腹泻及呕吐,无死亡,后称庞蒂亚克热。这两次流行时收集的血清标本,经回顾性检测证明嗜肺军团病杆菌抗体增高,从而证明军团病与庞蒂亚克热是同一种病原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现统称为军团病菌感染。

早在1947年曾从1例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血中分离出病原体,并经豚鼠传代,当时认为是立克次氏体。1959年将1例类似患者的肺组织接种豚鼠而分离到1株病原,也认为是立克次氏体。DNA分子杂交技术及抗原相关性回顾研究证明上述病原体与费城分离的菌株同属一类。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已报道2000多例,中国于1981年及1983年在南京先后报告2例,分别经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特殊培养基分离细菌和免疫荧光测定确诊为嗜肺军团病杆菌感染,并获得中国第一株嗜肺军团病杆菌。

目前军团病杆菌科至少有30多个菌种,约有50多个血清型。

临床表现

嗜肺军团病杆菌可以引起两种临床类型。①庞蒂亚克热,为轻型,潜伏期1~2天,占发病总数的95%,症状似感冒,有发冷、发热、头痛、肌肉痛,无肺炎,绝大多数均在短期内恢复。②军团病菌肺炎,病情较重,潜伏期2~10天,占发病总数的0.1~5%,典型症状是高热、相对缓脉、干咳、痰少带血丝、胸痛、肌肉痛及乏力等。肺部可有湿啰音和实变的体征,个别严重者可有休克、呼吸困难及神志不清等,死亡率较高。

诊断

军团病菌肺炎与其他细菌的肺炎从临床上难以鉴别,主要依靠血清中抗军团病杆菌抗体的检测(恢复期效价比早期升高4倍以上),也可从痰等分泌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有报道从尿中检测出嗜肺军团病杆菌的抗原,可借此作出早期诊断。亦可从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体组织、胸水等涂片中,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原菌。

治疗与预防

可静脉点滴红霉素1周,然后再口服红霉素2周,整个疗程在3周左右,疗效不佳者加用利福平。军团病菌大多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有抗药性,还有人用亚胺硫霉素治疗危重军团病杆菌肺炎患者获得成功。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医院内供水系统和冷却塔水定期监测可减少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