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减笔

  减笔中国画技法名,与“细笔”对称。细笔亦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疏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一种“遗其貌取其神”的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它的特点系用笔简约而内蕴丰富,以一当十来表现对象,笔墨技巧与造型能力极度精炼与成熟。这种追求笔墨精练的“减笔画”,能传达出对象的神态、情状,似乎是信手拈来之笔,却能捕捉住到对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十分传神的效果。

  “减笔”脱胎于白描画法,但仍以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不同的是减笔的线条打破了白描中锋用笔的画法,中侧锋并用,笔势流畅,转折自如,或粗或细,不拘一格。寥寥数笔,形神毕现,改变了白描人物用线繁复的程式。这种笔简意赅的画法为写意人物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在中国画领域,文人减笔画是中国绘画抽象性的表达方式之一。减笔重在简括与抽象,其目的是以一当十。明代恽向曾论及“简笔”问题,他说:“逸笔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似金,秀处似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言也。蛩在寒蝉,蝉在高柳,其声虽甚细而能使人闻之有刻骨幽思,高视清冥之意。故逸品之画以秀骨而藏于嫩,以古心而入于幽,非其人,恐皮骨俱不似也。”

  写意画是中国绘画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史载唐代已有山水写意画,王洽作泼墨山水,以豪迈奔放著称,可惜画迹无遗存,可用杜甫诗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来描述。五代时石恪“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画法独树一帜,为减笔画开山祖。他的《二祖调心图》便是典型的代表作品。这种画法和画风的出现,是我国公元十世纪中期人物画发展上的一种新的倾向, 因而画家石洛的创造和贡献具有标新立异的开创意义。这种独树一帜的“减笔人物”, 在表现方法和绘画技法上是一个重大革新和突破,将水墨画法运用到人物画上使线的变化和水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石恪水墨减笔画的出现,冲破了人物画传统勾勒和填彩的技法,南宋的梁楷、法常,明代的徐渭都受其影响。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载:“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侍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南宋梁楷是减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把真实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画面,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梁楷独创了大笔泼墨酣畅淋漓的减笔画,《泼墨仙人》是“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使仙人烂醉如泥,醉眼朦胧的特征格外突出。《太白行吟图》也是其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背景不着一笔,仅寥寥数笔粗放的线条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梁楷的“减笔画”纯粹以墨代色, “墨运而五色具”意趣无穷,以逸笔渗入院体画富有个性,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