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劉詠堯

刘咏尧(1907年8月18日~1998年8月22日),又名巍生,字则之、咏尧、泳尧,号武琨,湖南省醴陵县人。1922年毕业于湖南岳云中学,1923年赴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一期,先后历任南京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陆军五十师政治部主任、中央军校政训处长、政治总教官、湖南军管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厅长、军委会庐山军训团讲师、陆军大学教授、国防部部本部次长(同副部长)、代理部长兼全国人事部部长等职 ,陆军四星上将退役。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回忆录《九十忆往》等。国学底子深厚,书法遒劲。

生平

民国十三年,刘咏尧加入中国国民党,党证字号宁字第一六一四号,并入三民主义青年团。

台北国史馆的一份人事调查表显示,刘咏尧先后任职南京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第五陆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军管区副司令,“国民政府”国防次长(同副部长)、代理"国防部长"等职。该馆保存的人事资料中,他的年龄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民国纪元前七年(1905年)”,一个是“民国纪元前五年(1907年)”,其次子刘纬武解释了这一矛盾。

根据《军中骄子:黄埔一期纵纵论》论述,表载:‘刘咏尧为黄埔一期第六队(共158名,序号564),别号武琨、则之,别字咏尧、泳尧,出生日期为1907年8月6日,籍贯湖南醴陵,北京朝阳大学肄业,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肄业。’

大陆时期

岳云中学毕业后,翌年赴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步科一期学习(民国13年)。黄埔军校开学之后,程潜把陆军讲武学校158名学生送入黄埔军校,同期还有陈明仁、桂永清等人。1924年,转入黄埔军校步科第一期;当时的黄埔军校《招生简章》要求,报考者年龄要在“18岁以上,25岁以内”,当时,刘咏尧不满17岁,还差一岁。他将自己的年纪报大了两岁,方得以入伍。在对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中,担任攻城敢死队队长。在敌军密集的机枪扫射下,数度挟云梯,强行攀爬城墙,登上城头。不料,突然射来一颗子弹,将他击倒在地面,昏迷了一昼夜,方才苏醒。随后,陈明仁登上了城墙。紧接着,东征军攻破西门,陈炯明下属杨坤如弃城逃走。惠州告捷。然而,一颗子弹留在了刘咏尧的颅骨中,未能取出,以致老年时,他时常头痛欲裂。

1925年秋,为纪念孙中山,苏联再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大于1926年正式成立,建校初衷是为国民党培养干部,进入中大的国民党系学生有:蒋经国、郑介民、戴笠、谷正纲、谷正鼎、屈武、邓文仪、刘咏尧、张秀兰、吴家钰、何重汉、卜涛明、王崇武等。1926年,他与9名黄埔军校学生,并和邓小平、乌兰夫一道,成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民14~16)。1927年归国,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校营长、上校团长。1929年后加入力行社和复兴社,任职在各级政治训练处、南京新生学校(后改“中正学校”)校长等。

1936年,刘咏尧在南京指挥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时有万余人参与。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校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等职。1945年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国防部人事司司长、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并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抗战后期,1945年6月28日,刘咏尧也以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而晋升中将。194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1949年,在广州就任国防部部本部次长(同副部长)、代理国防部长,后被派任中央各部会疏散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民政府往台湾的撤退输运事务,并升陆军二级上将。

台湾时期

1949年12月31日,随蒋介石撤往台湾,刘咏尧同顾祝同将军一道,从成都机场搭乘最后一架飞机离开,经海南岛到达台湾。刘就任“国防部”代理部长兼全国人事部部长期间,负责安排所有的部队人员和辎重安然撤退。他最终没能说服次子刘纬武一同离开,并给小儿子留下一长串人名:

“你记住,民国26年,我在湖南省政府工作,周恩来那时在衡阳,我们时常见面,讨论国共合作和对日作战事宜,已建立起友谊,他会记得我的;此外,共产党上层的张闻天、伍修权、邓小平、乌兰夫、王稼祥、杨尚昆等人,是我留苏的同学;还有徐向前、陈赓,是我黄埔军校的同学。日后你有需要,可以找他们…… ” ——刘纬武,《国共两兄弟(上卷)》

1950年破获吴石案,蒋中正指派与韩德勤、刘咏尧负责审判,吴石、陈宝仓、朱枫等遭判处死刑,蒋鼎文与韩德勤联名为吴石等人陈情,蒋中正震怒,以其三人为犯人说情殊为不法之至,应即将三人革除原职。1950年调10月“总统府”战略顾问、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后退出军界,后兼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61年,兼任“中国历史文化协会”常务理事。1962年,兼任湖南省醴陵县同乡会理事长。1963年,兼“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1971年,兼“中国政治学会”理事。1974年,兼“中国教育协进会”常务理事。

1980年,兼“中国文化界联谊会”首席顾问。1998年8月21日,逝于台北市空军总医院。

黄埔同学

黄埔第一期生作为最早的学员分别进入各所院校学习,其中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中山大学的有江镇寰、梁干乔、邓文仪、董煜、左权、李焜、刘云、陈启科、刘咏尧、萧赞育、张镇、林斧荆、严武等十三人,是最早选派苏联的国共两党学员。

1926年4月10日、20日,由第一期生统领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在校长蒋介石执意下自动解散,1926年5月24日在其指示下组成黄埔同学会,在该会筹备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干部委员会委员名单中,仅蒋先云为中共党员。

1949年间第一期生迁移台湾、港澳或海外的有130多名,其中随军队到台湾的第一期生有近百人。赴台后曾担负军政要职的第一期生有袁守谦、王叔铭、黄杰、陈大庆、萧赞育、刘咏尧等6人。1990年代以后,刘咏尧联合台湾的黄埔同学邓文仪、王叔铭、刘蹯、张琦、袁朴等人发起“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1992年,聂荣臻逝世,刘咏尧与刘安淇、张炎元、何志浩、王叔铭等人共同敬送挽联。1993年8月6日,曾以“中国和平统一协进会访问团”名誉团长的身份前往北京访问。

部属

有易副官与萧副官两人,均是湖南人。传令兵张育才,被刘若英称为“张叔”,退役后负责打理刘家的大小事务。

家族

血缘兄弟

刘咏尧有兄弟5人,排行老四。兄弟中有3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三哥刘耕畲毕业于黄埔五期,在马日事变中牺牲。小弟刘伯中是黄埔8期生,于1947年任东北战场的暂编第52师师长、国防部少将部员、徐州剿总副参谋长,也定居在台湾。

受到亲属在国民党担任军职的影响,1960、1970年代的动乱时期,他在湖南醴陵的家人受到迫害。其中大哥刘斗峰的儿子曾因不堪忍受批斗逃跑,后来被人抓回老家枪毙,留下一个1岁和一个3岁的女儿。1958年,刘咏尧胞侄刘国毅因1950年时跟随程潜参加中共涉及叛乱案遭判死刑。刘国毅叛乱案调查时查出1950年6月由刘咏尧代办申请入境受到牵连,刘咏尧涉及知匪不报历经多次上诉,直到1975年定谳,判刑三年,刘咏尧受到限制人身自由一年6个月。

个人与家庭

元配韦碧辉,1925年由执信学校选派至苏联留学,与同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刘咏尧相识而结婚。韦是当时的“才女”,她与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一道,从执信学校选拔至此,在广州执信中学优秀校友的名册上,依旧保留有她的名字。1940年代初两人离异,刘纬武与兄长刘纬文随母亲生活,并改从母姓。

刘韦2人离婚后,经黄杰介绍,刘咏尧结识后来的妻子钟光仪,是他在南京创办的中正学校第一届学生,两人相差18岁。下有一女双幸,其孙女刘若英是两岸三地著名音乐人、演员、作家,被家里的副官称作“将军的将军”,意指刘将军本人也拿她莫可奈何。刘若英在《今年桂花不飘香》中提到,“如果你问他(公公)最喜欢的歌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他唯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绿岛小夜曲’。如果问他会唱什么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黄埔军校校歌’”。

尽管晚年已不再担任军职,刘咏尧仍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在他的家里,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几点钟关大门,这些都用白纸黑字写下来,贴在墙上。刘纬武在每年复活节、清明节、圣诞节3个节日前后和暑假,去台湾看望他,不过从不住在父亲家里,而是住在旅店,因为家里规矩太多。

著作

主要著作《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人事行政论丛》、《人生哲学论》、《经济学概论》,亦是新生活运动发起人之一。有回忆录《九十述怀》一文,并有九十述怀诗十二首。素有“儒将”之称,留有大量诗文集,如于右任、孔祥熙、齐白石等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