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话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人》剧照(舒绣文饰愫方)

北京人》,中国话剧作品。作者曹禺,写于1940年秋。剧本于1941年1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41年10月由中央青年剧社首演于重庆。导演张骏祥。

全剧3幕。写旧北京一个典型的没落封建世家的家庭生活。老太爷曾皓虽然还梦想家道中兴,无奈债台高筑,入不敷出,连曾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礼教,也正在丧失统治威力。于是家庭矛盾丛生,人们互相埋怨、钩心斗角,甚至离家出走。面对分崩离析的局面,曾皓能做的事情只有吃补药、发牢骚、骂儿孙,以及同债主邻居杜家争夺一口寿棺了。治家大权落到了大儿媳曾思懿的手中,但她所依仗的祖上的“臭规矩”早已不灵。精明泼辣的她一心只想着控制丈夫、与家人争斗,这更加速了大家庭的崩溃。曾文清是第二代“北京人”的代表。他聪明、善良,不乏士大夫文人的潇洒飘逸,但长期所受的封建礼教的熏陶和寄生生活,已经磨灭了他的个性,销蚀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惰性,只剩下一个“生命的空壳”。除了品茗、赋诗、养鸟之外,他无所事事,连他所爱的表妹愫方受到曾思懿欺负时,他也没有勇气去保护。在父亲的催逼和愫方的鼓励下,他离家谋职却很快沮丧而回,最后吞食鸦片自杀。曾文清的儿媳瑞贞是曾家第三代人。她无法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婆婆的专制,勇敢地离开了大家庭的牢笼,并且鼓励愫方一起出走,去追求新的生活。

《北京人》是曹禺剧作的一个高峰。如果说《雷雨》是作家对中国封建大家庭发出的第一声悲愤激越的呐喊,那么在《北京人》中,作家已经站到新的历史高度,更深刻地辨识着笔下人物各自的命运,以一群“耗子”式的灰色小人物的悲剧,透露出千疮百孔的封建大家庭行将崩溃、新生一代终于冲破精神罗网,逃离快要盖上的活棺材的喜讯,因此《北京人》的基调也从纯粹的悲剧转向了悲喜剧。剧作充分展示了这一新旧交替时代中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其中女主人公愫方是作家倾心塑造的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善良、美好的心灵,而且富于忍让与自我牺牲精神,在腐朽发霉的曾家犹如一支清香可人的幽兰。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剧本以十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在旧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了渗透在她性格内部的两重性,以及激烈的内心冲突。愫方的性格是发展的,剧作主要不依靠外部冲突,而是切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着重展现她与“旧我”搏杀的艰难历程。曹禺的戏剧风格在《北京人》中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描写“家庭琐事”的剧本,却寓意深沉,富于哲理,在戏剧结构和场面描写上体现了一种“浓入而淡出”的韵味。一切都显得自然、真实,不露“技巧”的痕迹。场面与对话的断续、停顿和各种幕后的音响效果,造成了意外的抒情和内在诗意。剧中还运用了许多隐喻和象征:棺材、耗子、鸽子……尤其是作为剧名贯穿始终的“北京人”,寓意悠远,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