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Beijing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中国现代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与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其前身是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会址设于北平。该会下设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 (简称文整处),由工程技术人员及著名古建筑匠师等组成,负责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的设计施工事宜,并聘请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教授为技术顾问。   

该委员会自1935~1937年秋共修缮重要古建筑20余处,其中包括:天坛祈年殿、圜丘、皇穹宇、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中南海紫光阁、五塔寺、玉泉山玉峰塔、香山碧云寺罗汉堂等多处重大保护工程。这些工程的修缮效率高,质量好,并通过修缮培养了一批古建筑技术人员。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时局影响,仅完成了颐和园、北海、鼓楼、大钟寺等几处一般性维修工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北平设立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下设文物整理工程处,承担古建维修技术指导,至1949年完成了颐和园排云殿牌楼重建、北海万佛楼抢修、智化寺修缮等几项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高教会接管旧文整会,在文化部下面设立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录用一批专业人员,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50年代中负责修缮了天安门、端门、午门、正阳门、故宫、白塔寺、护国寺、鲁迅故居、北海及天坛斋宫等处。此外,还对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和革命纪念建筑进行了普查,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建筑,如唐代建筑五台山南禅寺、运城泛丹禅师塔、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五代建筑平遥镇国寺、平顺天台庵等。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还临摹、编辑了大量古建筑彩绘,出版了明、清彩绘图集2册,制作了大批精美的古建筑模型,如应县木塔、芮城永乐宫、赵县大石桥等。因该会所承担的古建维护及调查研究工作逐渐扩展到全国,自1956年起,改称古代建筑修整所,直属文化部领导,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