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北京特产解说词

添加10,007字节2023年12月12日 (二) 15:33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span style="color:red">现在说说:[[北京]]著名的特色美食——'''北京烤鸭'''</span>,是用料是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据史书记载,烤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与北京烤鸭有直接渊源的烤鸭法,是明朝才出现的。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相传,朱元璋喜欢吃烤鸭,御厨们为了讨好皇帝,研制了多种烹饪方法,这,为以后的'''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把宫廷御厨的烤鸭方法从南京带到了北京。北京最早的烤鸭店铺,是位于北京菜市口的'''便宜坊'''。据说,便宜坊是从南京迁来的,店招牌上曾冠有“金陵”二字。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另一种是以'''全聚德'''为代表的'''挂炉烤鸭'''。两种考法,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便宜坊'''采用“'''焖炉烤鸭'''”的技法。“焖炉”,最早是用砖砌成的、大约一立方米见方的炉子,有门,先用高粱杆的炭火将炉膛的温度烧到合适的时候,将鸭子放入炉内,关门,用“暗火”烤出的成品呈枣红色,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肥而不腻。明朝嘉靖时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在便宜坊吃过“焖炉烤鸭”后,题写了“便宜坊”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的牌匾流传至今。到了清代,便宜坊虽然几度易主,但生意依旧兴隆,每天供不应求。'''挂炉烤鸭'''的做法,是'''全聚德'''发明的,挂炉烤鸭是明火烤,用砖砌成烤炉,一人来高,有口无门,一般用枣木、梨木等果木烧火,这样烤出来的鸭子有果香味。有一种说法是:挂炉烤鸭本身是清代宫廷中的做法,深得同治帝的喜爱,清朝灭亡后,御膳房的厨子们也都流落江湖,将挂炉烤鸭的做法带到民间;另外一种说法是:“偶然发现”,本来挂炉是用来烤小猪的,据说一位师傅在挂炉烤小猪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大猫将小猪坯子叼跑了,这位师傅情急之下把一只鸭子挂在炉中烤制,出炉以后吃起来还觉得很美味,后来经过改进后就成了挂炉烤鸭。就在便宜坊生意鼎盛时,前门'''肉市胡同'''里悄然出现了另一家烤鸭店——全聚德。全聚德掌柜杨寿山(字全仁),起初是一个贩卖鸡鸭的商贩。他有了些积蓄后,看到便宜坊生意兴旺,也想开一家烤鸭店。1864年,他盘下一间字号叫“德聚全”的水果铺子,并听人指点,改名“全聚德”。有了字号之后,杨寿山为了做一块牌匾,请来秀才'''钱子龙'''(号云谷)为他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并制成黑底金字牌匾挂在小铺的门楣上。1864年7月9日(农历六月初六日),全聚德开业。为了做出精美的挂炉烤鸭,杨寿山重金聘请了清宫御膳房的师傅“孙小辫”掌杆。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鸭的挂炉,还可以一面烤、一面往里面续鸭。经他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全聚德也因为拥有这项“独门绝技”,备受食客推崇。清朝末年,吃烤鸭成了最时髦的事儿,以至于“亲戚寿日,必以烤鸭相馈送”。不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登门拜寿时,手里提着烤鸭油乎乎的,不太雅观,而且,送上门后,如果主人当时不吃,放置一段时间后,全聚德烤鸭独特的美味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全聚德就特别设计了“鸭票”,就像前些年有些商场的“购物券”。贺寿时,客人只需拿着装有“鸭票”的大红纸套前往祝寿,这样,既轻便又体面,受礼者可以随时持票到烤鸭店来吃刚烤得的鸭子,因此,当时,“送礼送鸭票”十分盛行。北京烤鸭用的鸭子,和普通的鸭子是不同的。北京烤鸭制作,必须用填鸭。这个品种的鸭子是经过选育的,特点是全身白羽,嘴、腿和蹼呈金色或橘黄色,出壳的雏鸭绒毛金黄色,叫做北京鸭或者京白鸭。烤好的鸭子,当着顾客的面片成片,传统做法是每片上要有皮有肉有油,而且皮肉油不能分离,否则是不及格,片鸭子有八十八片、一百零八片和一百二十八片几种规矩。片好的鸭子盛入小盘,与荷叶饼、葱丝、甜面酱一同上桌,荷叶饼讲究要薄,葱丝要用本地的羊角葱,吃起来是甜口,甜面酱一般是饭馆自己酿的,咸甜适中,吃的时候烤鸭片蘸甜面酱,再放上几根葱丝用荷叶饼卷着吃,借用牛群、李立山的相声《巧立名目》里的台词:这个鸭子烤得焦黄焦黄的,咬一口吱吱冒油.......当然这是传统的做法,现在新派烤鸭就不拘一格了,比如把皮肉油分开片,鸭皮蘸白糖吃的,夹山楂糕条、跳跳糖的、蘸蓝莓酱、芥末酱的等等。有人说,北京烤鸭一吃味道,二吃讲究,三吃文化,说的一点儿没错,这也正是北京烤鸭能够享誉世界的原因。在北京,吃烤鸭很有讲究:从选料上来说,北京烤鸭的鸭子,用的是“北京鸭”,是经过人工'''填食'''喂养的“填鸭”,体大胸丰、皮白肉嫩,可以说是专为烤鸭而准备的。吃烤鸭的配料,包括:荷叶饼、空心芝麻烧饼、甜面酱、葱条、黄瓜条。'''荷叶饼''':像荷叶一般圆且薄的饼。从前的荷叶饼是现烙的,讲究用中筋面,三分烫面,七分冷水,饼上头能看到由于热力不均而烙出的黄点。用筷子挑些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放上片成柳叶片的烤鸭,再加少许葱条,将荷叶饼卷起来吃。这是北京烤鸭最早、也是最普遍的吃法,有300年以上的历史。'''空心芝麻烧饼''':空心芝麻烧饼内涂抹些甜面酱,再夹上片成鱼鳞片的烤鸭。这种吃法源于清末民初,空心芝麻烧饼一般是给女眷准备的。每当有女眷的时候,店家会询问:“要多少空心烧饼?”因为用烧饼夹着烤鸭吃,显得比较文雅,不用动手卷制。'''甜面酱''':甜面酱一定要用六必居的,买回来后用香油下锅炒,再用糖去调制。各大烤鸭店在甜面酱的处理和调制上都有一些秘方,例如便宜坊的生酱入店后要先蒸上两小时左右,再行调制。'''葱条''':过去讲究用山东羊角葱,但羊角葱产量小,现在广泛使用山东大葱。'''黄瓜条''':黄瓜条在过去也是为女眷准备的,因为葱虽然好吃,但味道很大,黄瓜条起到一个爽口的作用。从前,是说很多年前,吃烤鸭,还讲究,食客(顾客)要亲自挑选鸭坯。先用银签子去扎鸭肚子,看鸭子够不够肥;挑好后在鸭身写上名字或画上记号。这样做:一是看鸭坯子是否晾干,不干的不吃墨,字写不上;二是考验烤鸭师傅掌握的火候,如果烤鸭出炉的时候先前的记号还在,说明鸭子烤制的很到位,客人会打赏。这既反映了当时以肥腻丰腴为美的饮食心态,也是店家证明信誉与展现技艺的方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体现正宗风味。片鸭子:烤鸭出炉后,片鸭师傅要在5分钟至15分钟内完成片鸭。严格来说,一只烤鸭要片出108片,刀工技法才算到了火候。现在知名烤鸭店的片鸭师傅,讲求每只鸭子能片出90片以上,不低于9两肉。烤鸭有三种片法:传统的片法是皮肉不分,每一片都要连皮带肉,包括片成条状的“柳叶片”、片状的“鱼鳞片”两种;第三种是近年来才有的皮肉分离片法。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相传,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明初年间,宫廷里的御厨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叉烧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著名。在嘉靖年间,烤鸭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在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成为明、清宫廷的美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均有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烤鸭)供帝王享用,乾隆帝尤为喜爱。有清一代,皇帝、后妃们都爱吃烤鸭,民间也争相效仿。烤鸭这才在北京流行开来。道光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严辰晚年回到浙江老家,还时时忆起北京烤鸭:“忆京都,填鸭冠寰中,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时的烤鸭店已经遍布京城各处繁华街市,著名者如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金华馆等。如今,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和以全聚德为代表的挂炉烤鸭,已成为北京烤鸭著名的两大流派,各有千秋。而北京烤鸭的美名,也早已传遍八方。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