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安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郊。北靠中华路,南临秦宝小区,西临中华小区,东接咸阳市电视台,隶属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办事处,全村有1239人,4个村民小组。

  相传,古时村上有一座姑姑庵,村子在庵的北边,故得名北庵村,清末易名北安村,取平安之意。村上有大小庙宇11处,村子北面还遗留一个“土塔”,其中最大的庙数关公庙,铁制关公刀,长约6尺,两个壮汉才能抬起来。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回收炼铁。平常寺庙香火不断,方圆几十里乡亲们来烧香念佛纪念,同时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吉祥。

  北安村在渭河北岸,原来这里人少地广,民风淳朴,生活较富裕,重视民俗,特别重视传统佳节,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节日都很讲究。农历五月初五,当地人称“端午”。此时正值夏至前后,寒气除尽,热气饱和,各种病菌容易传播。因此,民谣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人们习惯把艾蒿挂在门上,取“驱魔辟邪”之意。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是用丝绒和香药做成,小巧玲珑,香气扑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另外,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

  端午节之前,出嫁的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绿豆糕,寓祛暑降温之意。在女儿、外甥给父母、舅家送过节礼之后,娘舅家要给女儿、外甥又送粽子、花馍等。女儿结婚的第一年,礼仪更是讲究,给娘家父母送绿豆糕时,还要上酒、肉等类东西,称“四色礼”,娘家给女儿送粽子时也叫“追节”,除带粽子、花馍外,还带竹窗帘等。进入80年代,除送以上这几样东西外还送电风扇等。

  北安村人从古到今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多彩。清末传于本村的绑绞舞是社火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因主要道具是梆子和绞子(也叫札板)而得名。梆子是一种长方形带把的空心木块。绞子是两根长约70厘米、宽约5厘米的木板,顶端用带环的铁链相连,顶部饰以彩人。耍社火是在锣鼓的伴奏下,持梆子和绞子的表演者,一边跳舞,一边敲击前进。梆和绞可分为两队,人数、性别不限,根据编排,变化队形,相当灵活。梆绞舞已被咸阳市区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搬上舞台。除此之外,每年春节还有牛拉鼓、踩高跷等表演。

  而在北安村旁边有个常年不衰的通宵夜市,卖“汇通面”,色香味俱全,口感上乘,赢得许多市民的喜爱。汇通面是关中面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给咸阳及北安村带来了许多商机。许多外地人来咸阳都要尝一尝这咸阳的“汇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