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

  北洋军阀汉语拼音:Beiyang Junfa;英语:Northern Warlords),中国近代以袁世凯为首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为主将的政治军事集团。初起于末“新建陆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奉谕接管胡燏棻定武军,在天津小站仿照德国陆军建制编练新军,开始形成无形而实存的小站集团。其核心成员主要有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曹锟卢永祥段芝贵张勋倪嗣冲等。当时,袁世凯“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同隶属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统称“北洋三军”。“北洋军阀”称谓,由此演变而来。

  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随后,奉谕在保定设立军政司,网罗旧属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分任参谋、教练等处总办,仿照所部武卫右军编制,创建5个镇的北洋常备军和1支镇京旗常备军。1905年,清廷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袁趁机将其改编为6个镇,由七千多人发展至八九万人。同年10月及次年10月,分别在河间、彰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公开向应邀而至的英、美、俄、法、德等国军事观察家、新闻记者及各省新军观摩官员展示军威。北洋军阀作为军事集团至此告成。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凭借北洋军实力,初逼清廷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授予军事全权。继而一面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压,促成南北和谈,求得革命党人对其未来最高领导地位的切实保证;一面要挟清廷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宣布清帝退位。1912年3月,袁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陆军总长,组成第一届内阁。北洋军阀由此成为全面控制北京中央政权和部分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集团。次年,孙中山反袁起义失败,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北洋军阀进入鼎盛时期。

  不久,袁世凯称帝败亡,北洋军阀一分为三,形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三大派系,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和各省地盘展开激烈角逐。1917年7月,段祺瑞重新出任国务总理,改行责任内阁制,皖系军阀首先入主北京中央政府。三年后,皖系被得到奉系支持的直系军阀打败,北京政权转入直、奉之手。1922年4月,爆发首次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曹锟成了北京政府的主人。1924年再次爆发直奉战争,直系战败,由段祺瑞在北京成立临时执政府作为过渡政权,北洋军阀开始走向衰落。

  1926年11月,张作霖被遭到由广东出发的国民革命军重创的各地军阀推举为“安国军” 总司令。次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任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军进驻北京。12月,退回关外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所部列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北洋军阀历史宣告结束。

形成原因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评价

  无论中国国民党或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北洋军阀都有非常差劣的评价,甚至向延伸至近代历史教科书中。

  但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为此翻案,主要论点是早期学者虽不齿军阀,但对于国共两党从事类似军阀的行径却睁闭一只眼,有失公允。李庶民曾在《炎黄春秋》杂志中发表名为《北洋军阀时期为何也有民主》的文章,认为北洋军阀时期被动的形成了民主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