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北青萝

删除1,925字节2021年6月20日 (日) 07:5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北青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颈联写诗人黄昏时才寻到僧人,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诗所表达的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一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北青萝:山名,在王屋山中。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李商隐曾有一段玉阳求仙学道的生活,在山中访问僧人的途中时,忽悟弹理之事时,于是作下了这首诗。  《北青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北青萝,一说有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这里指所访孤僧居住的环境在山阴险峻处,但也有认为“北青萝”指地名或其他。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探访一位独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崦(yān),指日没的地方。<br>  西入崦(yān):太阳落入崦嵫山。崦,指崦嵫:古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山海经》:“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处。入崦,谓日下山。” <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落叶纷纷,不知僧人住在何处?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不知走了几重。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初夜时分(僧人)独自敲磐,闲适的拄着一枝青藤手杖。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微尘: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法华经》:“譬如有经卷,书写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b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文件:153北青萝.jpg|center|thumb|400px|《北青萝》题图]]<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寻访僧人之事和作者对禅理感悟的诗作。通过对访僧悟禅经过的叙写,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作者对禅理的领悟。全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因为访的是孤僧,所以诗中也用独敲、一枝、人何在等词眼。第七句的微尘,其实也与孤僧相照应。要说此诗有什么特色,那就是既单纯又多样统一,能够为主题创造出气氛。  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造访的时间和对象。夕阳西下,作者去探访一位独自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诗歌一开始就渲染出温馨、迷离、古朴、清朗的氛围。“茅屋”,写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作者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诗是写访僧忽悟禅理之意。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颈联写黄昏时才寻到;末联是抒发感慨。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字来。最后两句,以“微尘”照应“僧”字,处处紧扣题意,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而向往佛家的消极情绪。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寻访所经之路、所见之景物。时当深秋,满山林木落叶,要找的那位孤僧,不知住在哪里。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作者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作者不畏辛劳和艰险,一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这两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作者的影子,言筒意丰。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写见到僧人。作者来到得僧人住的茅屋,已是黄昏,先闻其声(初夜磬),后见僧人悠闲地拄着一枝藤杖。“初夜”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第二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独敲”和“一枝”都点出了一个“孤”字,再次凸显了僧人居所的孤寂。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一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一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作者的感悟。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作者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以淡泊之心面对仕途荣辱。<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