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台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传统村落:千军台村
中国传统村落:千军台村

  千军台村,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办事处,史称千人台,俗谓千军万马台。村落建于清水涧北岸台地上,东、北与庄户村及曹家铺村毗连,南至横梁(水峪东大尖)与房山区佛子庄乡、大安山乡交界,西至灰树塔尖、大寒岭与斋堂镇接壤。千军台村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环境。村落位于京西古道主干道西山大路上,西山大路又穿村而过,自古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村西北不远有一座大山——大寒岭。大寒岭史称大汉岭,是匈奴“单于之庭”深入斋堂地区时与汉王朝的分界处,千军台在汉朝一侧,紧靠交界点,是汉朝把守大汉岭的驻军之所。源于大寒岭从村南流过的清水涧沟(清代中期以前称清水河),与村北过来的曹家铺八里沟,在村东汇合后向东至落坡岭汇入永定河,山水形胜及自然环境俱佳。

  千军台村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环境。村落位于京西古道主干道西山大路上,西山大路又穿村而过,自古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千军台村前有一系列山峰,包括轿顶山、老龙窝、灰树塔尖、铁坨山、九龙山大梁;背靠欧李台山梁及大寒岭、髽鬏山、清水尖大梁。 村庄房屋依山而建,体现了山区民居的建造特点。

  千军台,早在宋朝以前就已建村。村西的大寒岭,史称“大汉岭”,“摘星岭”,俗称“大和岭”。(大:音代)曾经为汉朝与北方民族的交界。五代时期,在大安山当“土黄帝”的刘仁恭,多次越“摘星岭”袭扰契丹,还曾与李克用军队发生过“木瓜涧”(今木城涧)之战。 千军台,早期是军队的驻地,后才慢慢发展成村庄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千军台的村民积极抗战,英雄辈出,也正因为如此,全村的房子先后被日本鬼子和“还乡团”烧了四次。如今,千军台仍有110多户,200余人厮守在这古老的山村里。

  千军台村,东与庄户村为邻,西邻大寒岭。大寒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过太多的沧桑与战火。山石墁砌的西山大路盘山而上,早年附带瓮城的大寒岭关城,今仍然孤零屹立在山口之上,虽然它已千疮百孔,但未失其当年雄姿。其旁的毗卢寺,早已不见踪影。一些古井,文昌阁古碑,水槽遗迹,还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村东台下公路旁那座已被淤埋半截的古桥,是当地“十里八桥”最西头的一座,人称老桥。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进行过最后一次的修缮。在西港沟,还有一座俗称“古洋水”的明代寺庙遗址。村西口曾有茶棚庙,毁于泥石流。再往西到矿工居住区附近,还有供奉战国时期名将孙膑、庞涓的师傅王禅老祖(鬼谷子)的王老庵遗址。 村内四合院墙门保存比较完整。清水脊,平草砖雕,石板瓦铺顶,盖瓦起垄压顶,两侧有两行小号筒瓦压起垄压顶,两端各出一个滴水,上刻花卉。前檐为五层直檐。墀头整砖上身,无戗檐砖,门框上出两个圆形木质门簪,右刻小篆“福”字,左刻小篆“寿”字。硬山顶,山墙砖砌博风,圆形山花镂空砖雕“卐”字。墙腿石面内凹一长方形,内部应嵌有刻字,现无存。压面石为青石素面。门楼前出台阶三级,旁有垂带,长条青石铺就。院内格局未变,但改动较大,破坏原有风貌。正房三间,进深一间,坐南朝北,灰梗起鞍子脊,石板瓦铺顶。山墙两侧用盖瓦起垂脊。明间开双扇板门,夹门窗可见为工字步步锦。槛墙窗部位形制改动,仍可见工字步步锦,下开一门,原应为支摘窗,门东侧为支摘窗一部分,上部为大方眼外护窗,内为工字步步锦,下部分两侧为工字步步锦,中间用玻璃。该正房开四门,改变原来风貌。

传统美食:

  1.压肘子:买完肘子,在自己家里煮熟,然后就压制,压制后的肘子肉质瓷实,非常好吃。

  2.炸豆腐片:将卤水豆腐切成片放入油中炸,然后再凉拌配入其他小菜,绝对是爽口的下酒菜。

  3.木兰芽(野菜):先将木兰芽过一遍热水,然后放入辣椒油等配料进行凉拌。

传统习俗:

  古幡会算是这里最大的习俗了。此外,听当地老人讲,以前盖房子都要请“阴阳先生”告诉如何盖房等,并在盖中心的梁子时挂鞭炮庆祝。

传统建筑:

  传统的房子都是100%石板房,因为当地主要出石板,所以就地取材,如今后来翻盖的才是瓦房。

京西古幡会

中国传统村落:千军台村—京西古幡会

  千军台村位于门头沟清水涧西端,京西古道主干线穿村而过,村东头“紫气东来”“西园翰墨”的大影壁傲然屹立,迎接着远方的来客。这里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古幡会”的传承之地。

  千军台、庄户两村至今保持着一个较为特殊的民俗,即元宵节比春节热闹,外出的村民春节可不回家,但元宵节必须回来,这一特殊风俗与古幡会活动有关。

  据传,庄户、千军台古幡会起自明代,曾受皇封,两村幡会虽各有幡旗,但还有一幡即“敕封宛平县千军台庄户村朝顶进香会”为两村幡会所共有。每年正月十四做好走会准备,十五,庄户到千军台走会;十六,千军台到庄户走会。另在农历四月初一到娘娘庙朝顶进香。因而古幡会又称香道会、神幡会、天仙会,曾参加北港沟、斋堂、军响、百花山、妙峰山的娘娘庙会和涿州药王庙会。曾被皇上封为“天人吉祥会”,千军台得赐铜锤,庄户村得赐铁锏(有说铜钩),遇闯会者打死勿论。走会时,还伴随有吉祥班、音乐班及狮子会、吵子会、秧歌会等多档花会,幡旗摇曳,鼓乐齐鸣,队伍浩荡,人声鼎沸,既隆重又热闹,远近专程前来参与、观看者不计其数。

  幡旗有:“敕封宛平县千军台庄户朝顶进香会”旗(两村共有)。标志幡(两村各一面,1982年幡会恢复时新增)分别为:千军台村传统文艺幡会,庄户村传统文艺幡会。千军台村的幡旗有:“敕封五湖四海降雨龙王”幡(简称龙王幡)、“敕封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幡(三官幡)、“敕封阳光普照太阳星君”幡(太阳幡)、“敕封送生圣母长安元君”幡(送生幡)、“南无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幡(地藏幡)、“敕封天仙圣母碧霞洪德元君”幡(天仙幡)、“敕封三清道德妙化太上老君”幡(老君幡)、“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幡(玉皇幡)、“北极玄天真武大帝”旗(真武幡)、“忠义仁勇伏魔关圣大帝”旗(关公旗);庄户村的幡旗有:“赤胆忠心灵官”旗(灵官旗)、“山川地库煤窑之神”(窑神)幡、“敕封青山水草马王元帅”幡(马王幡)、“敕封山神土地财神之神”(三圣)幡、“敕封眼光圣母明目元君”幡(眼光幡)、“敕封子孙圣母后继元君”幡(子孙幡)、“敕封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幡(天齐幡)、“南无南海观世音菩萨”幡(观音幡)。

  走会时顺序为:铜锣、银锤、号角、灵官旗、标志幡、窑神幡、马王幡、龙王幡、地秧歌、三圣幡、太阳幡、送生幡、关公旗、吵子班、三官幡、子孙幡、眼光幡、号佛会、娘娘驾、天仙幡、天齐幡、音乐吹奏班、地藏幡、观音幡、老君幡、音乐打击班、玉皇幡、大鼓锅子会、真武旗、蓝旗两面、铁锏。 旗呈横式,幡为立式(又称筒子幡),色彩鲜艳,肃穆凝重,古朴和谐。

  两村音乐班均有笛、管、笙、钹、铙、云锣、当子等乐器,吹奏的曲牌有《柳公烟》、《四上牌》、《号佛皆赞》、《后三身》等20多个,打击乐曲有《合心钹》、《彩蝶儿》、《后五身》、《白玉莲》等20多个,统称敬神曲,分为头牌、二牌、套子曲和行动曲。

  走会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在哪村走会哪村为主会,前去的村是客会,接会地点在主会村头。客会到达主会村后,会首见面先履行“开箱立旗”、“神佛各部见面”、“号佛”、奏乐等仪式,然后两村会首举起手中三角旗一挥,宣布起会,再鼓乐三通,号角吹起,锣响三声,幡会走会正式开始。晚上,客会在主会演出皮影、山猴子、评剧等戏曲节目,演毕,幡会重起,主会将客会送出村口。旧时,走会日街道两侧升有坛火(台儿火),寓意红红火火,且驱邪和供人们取暖。

  庄户、千军台古幡会及其古幡乐是京西门头沟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民间传统艺术和敬神、娱神、自娱等综合文化。幡旗之中既有佛教、道教之信仰,又有生产崇拜习俗之内容,例如煤窑神、马王爷等与京西煤业密切相关,地域特色明显。而古幡会又颇有古代遗风,尤其每年例行的幡会走会及其相关习俗,对促进和谐起到很好作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当之无愧。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