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国家森林公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是招隐山黄鹤山夹山九华山等诸山的统称,面积约18平方公里(约1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有树木60余种,飞禽70多类。南山风景名胜区距镇江市中心2.5公里,由招隐景区竹林景区鹤林景区文苑组成。米芾称之为“城市山林”。自南朝以来,倍受历代文人青睐:编著《昭明文选》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著名艺术家戴颙,大诗人苏东坡,创立“米氏云山”画派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都曾先后在此著述和流连。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年轻时也常在此砍柴打鱼贩卖草鞋。骆宾王王昌岭康熙乾隆等数百位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均先后留下了讴歌南山的华章。

招隐景区

  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南朝雕刻家、音乐家戴颙曾隐居于此,故改名为招隐山,又名戴公山。

  招隐寺:进入招隐山,一座刻有“宋戴颙高隐处”的石牌坊便跃然映入眼帘。牌坊石柱上刻有“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联语,前者指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后者说的就是戴颙。

  戴颙(377-441),字仲若,著名雕塑家、诗文家、音乐家,一生不求入仕,曾多次婉拒南朝宋武帝刘裕之邀,只以游山玩水为乐。戴颙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毕生创作了18部曲谱,其代表作“游弦”、“广陵”、“止息”在民间流传甚广。

  招隐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32),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原为戴颙私宅,戴公仙逝后,其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遂名招隐寺。唐宋以来,寺庙几经兴废。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清同治、光绪年间重建,抗战期间复遭日军毁坏。现在经过近20年的整修重建,基本恢复了原貌。

  听鹂山房:招隐山飞禽众多,尤以黄鹂闻世。戴颙一生,对黄鹂情有独钟。他所研制的桐木琴取名为“鸧鹒”(黄鹂)奏出的乐声婉转如黄鹂之啼鸣。他还喜欢“携双柑斗酒”“往听黄鹂声”。这就是《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由来。戴公甚至能听懂黄鹂啼叫所表达的音符,他曾在琴曲中写道:“鹂声一起宫商羽”。换句话说,就是黄鹂唱出的是简谱中的三个音符。后人为纪念他,建造了听鹂山房,一副门联充分概括了戴公的性情和喜好:

  泉韵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隐逸

  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

  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聪慧好学,相传20岁起定居招隐山,凡十一年,与当时的文学名流一起编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也称《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书成后,心力惟悴的萧统双目失明,病逝于建康(今南京),年仅31岁,谥昭明。

  读书台面阔三间12米,单檐歇山顶,现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江南提督冯子材重建。室内有石案一具,刻有“普通元年,岁在甲子”几字。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萧统正是这一年定居招隐山著述的。门旁柱上有楹联为:

  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

  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

  读书台右侧的增华阁面阔五间17.5米,亦为单檐歇山顶,楹联文字充满后人的敬仰:

  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情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之缘

  读书台和增华阁是萧统的起居场所和编著《文选》的地方。

  虎跑泉:相传昭明太子初来招隐山时,饮水十分困难。有一天太子在山坡上漫步,突然间风声乍起,林间窜出一只斑斓猛虎。太子大吃一惊,急忙抽身躲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虎纵身扑过来落在太子脚边,前爪一阵猛刨留下一个深坑复又咆哮而去。刹那间坑内便有清泉汩汩涌出。太子大喜,遂名之曰“虎跑泉”。现泉眼在方池井中,水清洌,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供游人休憩。明嘉靖年间袁继祖重砌方池,改名“万古长青池”,故虎跑亭又称“万古长青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为明崇祯年间镇江知府程峋所书。

  鹿跑泉:在听鹂山房东侧。泉畔有亭,名鹿泉亭,亦称“如斯亭”,为明万历年间郡守林华取《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命名。

  当年此处林壑幽美,野鹿出没,闻呦呦鹿鸣,听淙淙泉响,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水墨画”:

  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

  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

  虎跑、鹿跑为姐妹泉,泉质“甘香润吻”,历来备受推崇,招隐寺一度更名为“鹿泉寺”。

  玉蕊亭:在增华阁东南,呈六角形。亭柱有楹联曰:“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p>

  玉蕊花世所罕见,与琼花同样稀贵。在唐代只有皇帝御花园和翰林院才允许种植,开放时有如瑶林琼树,因此有仙女下凡游赏等神话传说。据《太平寰宇记》、《群芳备祖》等古籍记载,玉蕊花始产于招隐山,后为唐明皇之女唐昌公主移植深宫,朝野视之为国宝。唐朝宰相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常来招隐寺玉蕊花下饮酒,并特为观花建了这座玉蕊亭。

竹林景区

  竹林寺:竹林寺位于夹山之中。夹山地处招隐山之后,因漫山竹海故又名竹林山。竹林寺本名夹山禅院,东晋法安禅师始建。因寺庙处于幽深的竹林之中,远远望去,只见竹林不见寺,故名。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亲书寺额。雍正十年(1732),皇帝下诏重建,计有殿宇259间,规模甚为宏大。咸丰六年(1856)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咸丰八年和尚雪峰信旧寺重建,刚砌成百间,两年不到又毁。同治三年(1864)和尚旭雯再率徒弟回山修建,规模已不如前。

  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一层平台,上下五层,层层登高,竹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寺前有月牙河,河南有数株古老银杏树,高耸入云。寺门前原有凝翠亭,背山面水,风景优美。山门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间,门上石额为“竹林禅寺”。从天王殿入寺,拾级而上,至第三平台,地面宽广,两旁建东西客堂,各五间,设计精巧,形制古朴。

  夹山原有万竿修竹,千株巨松,古老的栎、柏、银杏杂错其间,竹林寺更显得幽深而韶秀。清汪懋麟由衷抒怀道:

  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

  无数乱山藏寺小,几多篱径入门深。

  老松千尺响天籁,疏罄一声来梵音。

  胜地殷勤数回过,翻怜身世久浮沉。

  林公泉:位于山腰,是明代林皋禅师所凿,故名。泉名石额为清光绪帝师陆润痒所书。有石砌方池,泉水清澈,尤其雨后泉眼处似有叮咚乐声传出,令人心旷神怡。古时和尚吸泉烹茶待客,其情景有宾至如归之感。泉背依山崖,岩石嶙峋,颇具古意。

  挹江亭:由林公泉沿小道于回曲折而登至夹山最高处,可见六角形挹江亭,亭柱上有联曰:“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亭中小坐可荡涤心胸,开阔视野。亭外松篁掩映,苍翠宜人。北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和雄壮秀丽的京口三山,令人精神为之一爽。

  伯先墓:在竹林寺东夹山下,翠柏丛生,青桐笔立。陵墓前后长约100米,左右宽约30米,大型墓包有护围拱石,四周有圆形回廊平台。墓前石坊横额醒目地刻有“浩气长存”四字。墓碑上刻“辛亥烈士赵伯先之墓”。碑前有石供桌,两旁有石狮基座。正前方有台阶,墓道长60米,墓周植有梧桐和苍松翠柏。浓荫如盖,庄严肃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伯先青年时代偕友游竹林寺,曾戏言吟诗道:“他日行人遥指道,白云深处赵公墓。”

  赵声,字伯先,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虽英年早逝,但所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其后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追封他为上将军。

鹤林景区

  鹤林寺:旧名竹林寺,位于黄鹤山麓,是著名古寺之一,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幼年家贫,青少年时代到黄鹤山砍柴时,头顶常有黄鹤翩翩飞舞。称帝后,遂改寺名为鹤林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僧人元素任该寺住持,名为古竹院。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后几经兴废,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该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自古文人墨客常留连其间,览物生情,吟诗作画,留下许多佳话。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写道:“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杜鹃花:鹤林寺素以唐代杜鹃花驰名。《鹤林志》载:“杜鹃花高丈余,春日花开,倾城游赏”。唐诗人李绅有诗云:

  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凝霞曙莹销尘。

  如此好花,难怪要“倾城游赏”。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外国僧人将杜鹃花种在钵盂中,自天台携来,每年暮春开花,见到两个朱裳女子,隐现于花丛中,传谓“花神”。又传说,唐朝曾于重九盛开,轰动整个镇江城。现在杜鹃花是镇江市市花,在鹤林寺等地广泛种植,谷雨前后,是观花最佳季节。

  苏公竹院:鹤林寺右边大院中长满了苍翠的修竹,据说是苏东坡栽种的,故名苏公竹院。苏东坡《游鹤林寺》诗:“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研。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苏东坡一生爱竹,他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成了苏东坡生活的一部分。

  茂叔莲池: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北宋周敦颐所凿。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幼年丧父,随母来镇寄居于舅家。他非常爱莲花,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读书于寺旁。闲暇在寺边凿了一口方池,栽种莲花,名爱莲池,又称茂叔莲池。后来,他写作了著名的散文《爱莲说》。

  米芾墓:米芾墓位于鹤林寺西南,占地约??。“山荒樵径十三松,米老孤坟此地逢”,“五州烟雨南宫笔,千里江山北固诗”。这是后人对米芾的怀念和赞扬。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镇江)。宋徽宗时招他为书画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所画的山水人物自成一家,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米芾欣赏镇江美景,作画数十年,先后营造了三处住宅,即北固山下山水如画的海岳庵、千秋桥畔有垂荫一亩的西山书院、南效鹤林寺旁有题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57岁时病死在淮阴军官邸,其子米友仁遵照父亲遗愿,将其遗体归葬鹤林寺前,并舍宅建祠纪念,称为米公祠。

文苑

  文苑:位于竹林寺东麓,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及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兴建的一座主题性公园。占地4公顷,有成片香樟林、竹林和花草,建有文心阁和学林轩,设有儿童角、学生广场、水榭舞台和全民健身设施。文心阁为二层歇山清式建筑,清雅朴实,总领全苑,与雕龙池、知音亭相得益彰,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好地方。学林轩当门塑立着刘勰铜像。轩内共分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和对外交流5个馆,分门别类地陈列着镇江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这些名人中,有的是地道的镇江人士;有的是在镇江居住了相当长时间、以镇江为第二故乡的客籍人士;还有几位是历史上与镇江有着不解之缘、为镇江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外国名人,学林轩是喻示学人如林、垂范后世、代代有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