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姆〔KAM〕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姆〔KAM〕理论( KAM theory ),关于可积哈密顿系统受摄动后其解的长期性态的一个定理。1954年由苏联学者A.N.科尔莫戈罗夫提出,1963年为他的学生V.I.阿诺尔德所证明,并在略为不同的提法下1962年为美国学者J.K.莫塞所证明。KAM即以上三人姓氏的缩写。

正则方程描述的n个自由度哈密顿系统,如果能找到n个彼此独立的运动积分,则成为可积系统,并可通过正则变换用作用–角变量(I,θ)描述,且哈密顿函数只与作用变量有关,H0=H0(I),可积系统的解在2n维相空间中分布在一个n维环面上。如果系统受到微小摄动,H(I,θ)=H0(I)+εH1(I,θ),则称为近可积系统,其中ε是一小参数。KAM定理的数学表述比较复杂,大意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如摄动微小、可积系统的H0远离共振、H1光滑等)近可积系统绝大多数解是规则的,其相轨迹被限制在一个n维环面上,该环面与可积系统的环面相比有微小的变形,但拓扑结构不变,称为KAM环面;也有一些“随机”解(随机二字打上引号表示并非真正的随机,而是因为系统的性态随初值的敏感而呈现混乱,这仍然是混沌现象的决定性的表现),但被限制在KAM环面之间,成为“随机”层。因此,近可积系统与可积系统的解相差不多,这时确定性与“随机性”共存。随着摄动的加大,上述条件受到破坏,KAM定理不再适用。分隔相邻“随机”层的KAM环面将逐个破裂,“随机”层也相应变大,这时系统的所有可能解中大部分都是混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