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现代政治思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近现代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India),在印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结构特有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上逐渐形成的政治思想。它的不同思潮和流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化地主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利益和要求。近代西方先进的人文思想传播到印度后,产生了以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新思潮。随着印度国民大会党和民族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又先后出现了社会改良思潮、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它们都同浓郁的宗教思想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斗争形势的变化,经历了逐渐深化的发展过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印度产生了共产主义思潮。

资产阶级新思潮

19世纪20~80年代,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反映在社会习俗中的新旧矛盾错综复杂,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束缚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新思潮应运而生。它在形式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启蒙教育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资产阶级和自由化地主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是新思潮的代表者。他们对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因而侧重于启迪个性解放,摆脱中世纪的落后状态,解决资产阶级同封建守旧势力的矛盾,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同时也注意启迪民族意识,唤起民族觉醒。其典型代表人物R.M.罗易、K.C.森、R.G.高士认为,种姓和社会陋习是印度进步的基本障碍,不革除这些陋习,印度人根本无法从事任何艰巨的事业;必须把妇女从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残杀中解救出来,否则将带来民族的不幸;认为尊重印度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兴办近代教育是摆脱印度落后状况的重要方法;要求种族平等和印度人参加公职的权利;提倡国货,实行关税保护。新思潮推动了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为民族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组织上的准备。

社会改良思潮

印度国大党成立后,在1885~1920年间推行社会改良路线,其间出现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两种主要思潮。

温和派思潮反映资产阶级上层、自由化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观点,受到印度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社会理论、西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主张实行社会改良。D.罗吉、S.班纳吉、M.G.罗纳德、G.K.戈卡尔和S.维韦卡南德是该思想的代表。他们认为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好处,印度的繁荣与进步取决于英国统治的延续。幻想用改良的方法在不触动殖民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并期望在短期内获得殖民地式自治。这些观点为后来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和印度国民经济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1919年后,温和派思潮逐渐失去影响。

激进派思潮反映了资产阶级左翼、小资产阶级、小地主和自由职业者的观点,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是印度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宗教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B.G. 蒂拉克、B.C. 帕尔、L.拉伊、C.R.达斯和A.高士等提出不同殖民当局合作,对殖民统治实行抵制和“全面抵制”的思想路线,认为这是印度走向完全自治的途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殖民者的镇压与安抚下,他们的思想逐渐同温和派思潮接近。

甘地主义

在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M.K.甘地形成了独特的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他的主张和思想可归纳为: ①同殖民统治“不合作”,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帝运动。②提倡严格的非暴力原则,力图通过非暴力抵抗使反帝斗争免遭殖民者的暴力镇压。③斯瓦拉吉(自治)观:包括政治自主(或独立)、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协调。④“坚持真理”观:爱包括殖民者在内的一切人,用戒杀生、非暴力、心灵上的自我净化和牺牲去感化殖民者,促使其良心发现后改正错误。⑤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代议制。⑥提倡教派团结、社会改良,要求给妇女、贱民以平等的社会地位。⑦认为现代文明的弊端同现代文明密不可分,因而要反对文明的弊端就要反对文明本身。甘地主义对国大党政治纲领的形成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思潮是在印度独立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独立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确立。J.尼赫鲁摒弃了甘地最基本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赋予历史以新的含义,给未来带来光明的前途。他主张迅速发展印度现代工业,认为庞大的失业大军只有依靠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最后消灭,发展社会生产力将带来无限的社会进步。尼赫鲁主义的基本思想是:①强调自由、平等、个人尊严和人的精神解放等民主传统。认为西方国家有民主而没有社会经济平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民主,但实现了社会经济平等。②认为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都赞成政治独立,但就印度来说,社会主义最终将成为推进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力。③宣扬以“中间道路”为特征的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间的距离正在日益缩小,主张使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一种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新型社会主义“福利国家”。④主张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⑤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事务中不与大国集团结盟。认为不结盟可以使印度在国际事务中作出独立判断并享有行动自由,不结盟地区越大,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越小。尼赫鲁逝世后,尼赫鲁思潮仍在印度政治思想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尼赫鲁参与倡导的不结盟思想在第三世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共产主义思潮

反映印度工人阶级的思想观点。印度的共产主义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兴起的。初期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主张暴力革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解放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印度共产党开始实行统一战线策略,开展“民主团结”运动和生产运动。

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共产党人先后主张并发动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和以城市革命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以及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武装斗争。

1964年印共发生分裂,以S.A.丹吉为首的印度共产党认为,印度革命将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建立由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然后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人阶级领导权并过渡到社会主义。以E.M.S.南布迪里巴德、P.孙达拉雅为首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和原则指导党的活动,认为印度革命是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既要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也要有应急的准备。主张对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实行公平和平等的收入。

1969年4月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退党党员发起成立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期该党主张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1971年11月起分裂为若干个派别。1981年以后,大多数派别认为印度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是土地革命。但各派对统一战线斗争策略问题仍存在意见分歧。80年代以来,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各派政治思想,在印度政治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