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陨石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吉林陨石雨( Jilin Meteorite Shower ),1976年3月8日降落在中国吉林省吉林市北部地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世界罕见的一场陨石雨。

吉林陨石雨分布图.jpg

吉林陨石雨分布图

陨石在地球大气层中高速降落时,因受高温高压气流冲击而发生爆裂。爆裂的碎块像雨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吉林陨石雨下落时,当地上空先出现一个大火球,很快分裂成一个较大的火球和两个小火球,向西飞行。整个降落时间历时2分钟。这个地区100多万人听见火球高速飞行时由冲击波发出的霹雳般的巨响。陨石雨分布的地区,东西长约72千米,南北宽约8.5千米,面积近500平方千米。这是世界上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共收集到大小陨石样品4 000多块,总重为2 700多千克,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 770千克,是人类迄今见到的最大的石陨石。

陨落过程和现象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对吉林陨石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查明,形成吉林陨石雨的母体是一颗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的重约5吨的流星体,运行轨道呈椭圆形,轨道的远日距约4.2亿千米,近日距约为1.5亿千米。1976年3月8日15时1分50秒至55秒,以每秒15~18千米的速度顺地球公转的方向追上地球,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上空以16°的入射角度进入大气层。由于冲击波的加热和强烈的摩擦,使周围的气体分子电离,其表面物质受热熔融、气化(估计表面层被烧去10厘米左右,大约丢失2.5~3.5吨物质),形成一个火流星(即目击者所见的火球)。这时它的表面温度为2 500~3 000 K,周围空气的温度为10 000℃左右。在距地面30千米以上的高空为直线弹道,在23~17千米高处发生多次小爆裂。大约在15时2分2~3秒,位于约19千米高空时发生一次主爆裂。于是,数吨陨石物质碎块以不同的速度和轨道撒落在500平方千米的地区。

根据地震台的记录,1号陨石落地时间是15时2分36秒,其他陨石跟随其后不过两分钟的时间相继落地。

陨石特征及形成演化

现场收集的陨石表面有一层厚约1毫米的熔壳,熔壳上有各种形态的气印和花纹。

吉林陨石的87Sr/86Sr的初始比值为0.701 1±0.001 6,Sr–Ru模式年龄为47亿年。这说明在47亿年前,组成吉林陨石的物质开始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分离出来,逐渐冷却。当温度冷却到大约2 000K时,高温难熔元素逐渐凝聚,相继形成碳硅石、石墨、锆英石、铬铁矿等难熔矿物。冷却到1 600~1 200K时,原始物质中大量的铁、镍金属凝聚成铁纹石和镍纹石;钙、镁的硅酸盐凝聚成辉石和橄榄石。冷却到1 100~1 000K时,则形成斜长石、白磷钙矿等副矿物。冷却到1 000~570K时,形成陨硫铁等硫化物。

对吉林陨石中球粒的研究表明,星云物质在凝聚中可能形成一些液滴,液滴旋转、冷却、结晶甚至相互碰撞,遂在陨石中形成内旋、重叠与撞裂的球粒。随后,星云中的各种凝聚物聚集成小的团块,并形成各种含水硅酸盐。残留的CO2、CO、H2O和H2等在各种催化物作用下,合成碳氢化合物。在吉林陨石中发现了11种氨基酸、嘌啉、色素、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烃等20多种有机化合物。

星云中的各种气体、尘埃和小团块,逐渐吸积成小的星子或陨石母体。根据吉林陨石测得的铀–铅年龄为45亿~46亿年,说明吉林陨石母体的固化年龄与地球、月球近似。吉林陨石的钾–氩年龄为36亿~38亿年,根据氩在陨石母体内的扩散丢失规律,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位于一个半径约220千米的小行星表面以下20千米的深处。这颗小行星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其他能量的积累,温度增高,在20千米深处增温到1 000~1 100K,使某些矿物重结晶,矿物内的某些元素产生扩散平衡,玻璃质脱玻化并形成雏晶和微晶。

对吉林陨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综合研究说明,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或高铁群5型普通球粒陨石。剩余磁性、磁化率和居里点温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吉林陨石大约在42亿年前已冷却到850K,并获得了磁化。吉林陨石中橄榄石的钚–铀裂变径迹年龄为40±1.3亿年,辉石的年龄为39±0.4亿年,说明吉林陨石在距今39亿~40亿年前已冷却到400~500K,足以保存矿物中的裂变径迹。吉林陨石内氩的保留年龄为36亿~38亿年,证明在36亿~38亿年以来,陨石已经冷却到200K以下。通过对吉林陨石中镍纹石的镍含量和晶体大小的研究,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每100万年下降1度。

吉林1号陨石.jpg

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考察吉林1号陨石

吉林陨石的矿物和球粒有遭到冲击破裂的残迹,说明其母体在太阳系空间运行过程中,曾经受到其他小天体的碰撞,母体可能经历过多次破碎。根据吉林陨石中宇宙成因38Ar的测定和计算,它受碰撞而脱离母体的时间距今大约有100万年。自此以后,它便单独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直到1976年3月8日进入地球大气而化为一场陨石雨。

研究成果

吉林陨石雨的研究取得了如下重大成果:①确定其空间轨道与阿波罗型小行星相近及有关的飞行速度、爆炸高度、陨落角度等参数;②探讨了陨石形成的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并将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为检验和完善太阳星云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③确定其形成时间为47亿年,太阳星云与陨石固结(行星形成)年龄约为46亿年,探讨了陨石母体早期热历史和冷却速率,并划分为5个阶段9个过程;④建立了两阶段暴露历史的陨石宇宙成因核素分布标准模式,开辟了小天体的宇宙线照射历史研究新领域;⑤发现了数种复杂的有机物,提供了前生命期有机质化学演化和生命起源的新信息。此外,还锻炼出一支具良好业务素质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