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8行: 第48行:
  
  
[[文件:听弹琴 插图-2.jpg|center|thumb|400px|《听弹琴》插图: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文件:听弹琴 插图-2.jpg|center|thumb|500px|《听弹琴》插图: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文件: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jpg|center|thumb|400px|'''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临时用图)|link=听弹琴]]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2019年12月21日 (六) 16:57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听弹琴

唐·刘长卿

líng líng qī xián shàng 
泠 泠 七 弦 上,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静 听 松 风 寒。

gǔ diào suī zì ài 
古 调 虽 自 爱,

jīn rén duō bù tán 
今 人 多 不 弹。



诗题与背景:

  《听弹琴》为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诗的前两句写琴音的美妙,营造高妙的音乐境界,表现弹琴人高超的技艺;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表达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体现了诗人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


逐句释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静静地听着仿佛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悠扬。
  七弦: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弦,一作“丝”。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寒:凄清的意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虽然很喜爱这古时的曲调,但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古调:古时的曲调。调,一作“曲”。
  多:一作“已”。


《听弹琴》插图: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围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内地,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作者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对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作者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年),唐朝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十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十卷诗,一卷文),《全唐诗》编其诗五卷,收录其诗作508首。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