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宝康(1917—2008),浙江湖州南浔镇人,新中国档案教育事业的创始人。幼年求学上海,1939年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7月受组织委派到苏南无锡一带从事抗日工作,参加编辑当时中共东路特委的刊物《江南》。后任江南社社长、镇(江)丹(阳)地区前进报社社长。1941年11月后,历任新四军六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主任、苏浙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等职,在江苏大地留下了深深的战斗足迹。1946年,奉调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社工作。1948年后任华东局秘书长资料室主任、档案室主任,开始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10月,吴宝康调到北京,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秘书局第三处(中央档案馆筹备处)副处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组成员等。尤其在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受组织的委派,是年10月,吴宝康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档案学专业并担任领导工作,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现代档案学和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毕生追求。

  “文革”中,吴宝康受尽折磨,后与家人被“发配”江西劳动,留下了腿脚之患。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档案系后,在档案系的归属问题上,他虽然经历了“文革”无休止的批斗,几乎搞得他家破人亡,然而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接连给周总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北京市委写了3封信,说明停办容易恢复难,可能花上10年的工夫也恢复不到现在的水平,建议领导慎重考虑,力避仓促决定,同时建议在此期间暂交某一大学代管。周总理见信后很重视,北京市委表明应该支持他。因此,档案系于同年转到北京师范大学代管。

  1978年4月,党中央批准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吴宝康重返工作岗位。他不顾60多岁高龄而辛苦奔走,筹划、说服动员教师归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档案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还担任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空军政治学院等校兼职教授,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直至1988年2月离休。他还拿一笔稿费作为底金,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以及部分省、市档案局和广大学员的支持下,建立了吴宝康档案教育基金。1992年国庆节,因其对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45周年院庆和吴宝康80华诞庆祝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的王刚高度评价了吴宝康教书育人、著述的业绩,称吴宝康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档案学者和档案教育家,他的学问和人品为广大档案工作者所称道。

  吴宝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潜心于档案工作与档案学理论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有《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档案学概论》《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当代中国档案学论》《档案学简明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档案学词典》和《论新时期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等。他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档案学通讯》的总编辑、编委会主任,是新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档案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吴宝康早年在江苏从事革命工作,对江苏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关心着江苏的建设和档案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吴老曾多次到江苏各地考察工作,作学术报告,推动了江苏档案学术活动的开展。作为《档案与建设》期刊的顾问,吴老更是倾注了满腔心血。期刊筹备时,吴老就给以热情支持,并在1984年创刊号上发表专稿《明确树立档案科学观和政策观,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从1984年到1996年,吴老在《档案与建设》上发表了《出路在改革,关键在利用》《档案工作要为“科教兴国”服务》等有影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