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复(1901—1943),国民革命军苏鲁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追晋陆军上将。字仁立,又字光显,号旭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丧父,全家依赖母亲替人捻纱糊口。少时酷爱读书,很受长辈和私塾先生的器重。12岁时,经人介绍到义丰粮行学徒,工余仍孜孜不倦地学习。15岁学徒期满,转至太粮行做“水客”,往来于抚州、上海之间。1924年,弃商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被编入黄埔军校学生军。先后参加平定陈炯明和滇军杨希闵、桂系刘震寰的叛乱战斗。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军校政治部《三民周报》总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部部长,1929年改任军校政治部秘书。1931年创办东亚新闻社,任社长。同年当选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随后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后转入明治大学经济政治系。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周复罢读返国。3月,受到蒋介石的召见,在南京成立了“三民主义力行社”总部,周复任该社检查会常务监查,并负责该社中央干事会工作。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少将秘书长、中央军校政训研究班指导员、中央军校调查科委员。1935年调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特派员,负责推动“党务”工作。在此期间,周复贯彻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周复被任命为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参与指挥中原地区对日作战。1939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设立苏鲁战区(后改称鲁苏战区),开展山东、苏北地区敌后抗战,于学忠任战区总司令。3月,蒋介石特调派周复任该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兼战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书记长、干部训练团教育委员、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1942年4月又兼任山东省政府委员,集党政军要职于一身。

  于学忠的东北军是杂牌部队,蒋介石派周复为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实际上是安插在于学忠身边的“监军”。1940年初,周复在山东省安丘县韶山乡马家旺村(后迁至沂水北乡马家土峪村)创办了鲁苏战区《阵中日报》,自兼社长。同年夏天,周复奉命到重庆述职。路经敌占区,历经艰险,辗转到达重庆。返回前,有人劝他留下,而他坚决表示重返战区,于1941年下半年返回山东。

  1941年11月,日军以步兵、航空兵、坦克部队及伪军共五万余人,分三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企图消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鲁苏战区部队,鲁苏战区部队和八路军共同对敌,坚持战斗五十多天,歼敌数千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战后,周复率政治部人员移驻日照北乡坊子村。

  1942年8月12日,日军秘密出动两个旅团,企图包围移驻在县东三十里坪头的鲁苏战区司令部,捕捉于学忠、周复等高级将领。于、周等闻讯,即率部抢在日军“合围”之前突围脱险。20日,日军以一万五千余人的兵力再次发起鲁中战役,对鲁苏战区主力第一一三师防区唐王山、擂鼓山一带实行“铁壁合围”,刚于19日转移到此的战区司令部、政治部被包围。周复协助于学忠指挥一一三师与敌激战两昼夜,终于突出重围。于学忠负伤,被当地老百姓相救脱险。周复率政治部人员迁至安丘县辉渠乡董东家村。

  1943年2月17日,日军二万余人在司令官土桥一茨的指挥下,再次对鲁苏战区指挥部及一一三师驻地安丘城顶山一带发动大“扫荡”。周复与于学忠督率部属,分头迎敌。20日,周复率八百余人于黄昏后从城顶山向东突围,次日黎明行至张家溜一带,正遇日军左右夹击,他率部据险死守,部属伤亡过半。激战中,周复胸部被流弹击中牺牲。时年42岁。

  周复阵亡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准入忠烈祠,并通电全军:“周复为国军中将政工主管抗战亡之第一人,亦为政工人员与部队同行动共生死之良好榜样……”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指出:“周复是抗战以来阵亡的政工同志阶级最高,死事最烈的一位。”

  1943年7月3日,国民政府追晋周复为陆军上将。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