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二”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8行: 第18行:
 
  《咏怀古迹·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咏怀古迹·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
 +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
 +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
 +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
 +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
 +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
 +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第24行: 第3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span><br>
 
</span><br>
 
  摇落:凋残,零落。<br>
 
  摇落:凋残,零落。<br>
第33行: 第4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span><br>
 
</span><br>
 
  怅(chàng)望:惆怅地想望。<br>
 
  怅(chàng)望:惆怅地想望。<br>
第42行: 第59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span><br>
 
</span><br>
 
  故宅:江陵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都有宋玉故宅。此指归州宅。<br>
 
  故宅:江陵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都有宋玉故宅。此指归州宅。<br>
第52行: 第72行: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span><br>
 
</span><br>
 
  楚宫:楚王宫。<br>
 
  楚宫:楚王宫。<br>
第62行: 第85行:
  
  
 +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
 +
 +
宋玉的《高唐赋》,后人的理解取用不尽相同,李商隐就说“襄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杜甫更是从崇高的意义上来评价他,也真正是宋玉的“深知”者。
 +
 +
论者也以为杜甫之怀宋玉,其实是悼屈原。如黄生曰:“前半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所以,说宋玉“亦吾师”,实即以屈原为师。此说也不为无见。
 +
 +
 +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
 +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
 +
 +
 +
 +
 +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
 +
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
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
 +
 +
 +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
 +
 +
 +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
 +
 +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
 +
 +
 +
 +
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
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
 +
所以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就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
 +
 +
 +
 +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
  
  

2020年9月11日 (五) 01:09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咏怀古迹·其二

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题与背景:

  《咏怀古迹·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咏怀古迹,即借古迹以咏怀之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咏怀古迹五首》约作于大历元年至三年期间。诗中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生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第一首咏庾信,因为庾信宅在江陵。“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明叹庾信,暗喻自己,想到自己半世漂泊,国破家散,流离巴蜀。不过杜甫的诗也是老愈成熟,仅七律就有151首之多,超过了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不愧为七律大师。

  第二首咏宋玉。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有宋玉宅,“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抒其哀时忧国之悲怀,称其为己之师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缅怀千载之前的宋玉而洒一腔热泪,彼萧条于前代,吾萧条于今日,仅生不同时而已。既悲宋玉,也悲自己。

  第三首是过昭君村写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言千年前的昭君,以琵琶弹奏胡音乐曲,分明是寄托她心中无限怨恨。据《后汉书》载,昭君曾上书归汉,成帝不允,遂葬身异国。“昭君有国色,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妒。” (王嗣奭语)沈德潜评曰: “咏昭君此为绝唱。”

  第四首咏刘备。“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是说刘备与诸葛亮,同受百姓祭祀,流泽尚存,同时也寄托诗人怀才不被见用的感慨。

  第五首咏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前句说他为刘备尽心谋划,遂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句赞其才略、品德,如鸾凤云霄,为万世人人所景仰。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敬仰,居蜀中时写过不少赞美诸葛亮的诗,以此首对他评价最高。因此,《唐宋诗举要》云: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所言极是。


逐句释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摇落:凋残,零落。
  深知:很同情宋玉所以悲秋的原因,因他也是怀才不遇。
  宋玉:战国楚人,《楚辞》作家,所作《九辩》开头,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
  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怅(chàng)望:惆怅地想望。
  千秋:一千年,泛指很长久的时间。
  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故宅:江陵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都有宋玉故宅。此指归州宅。
  空文藻:枉留下文采。
  云雨荒台: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沈德潜云:“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楚宫:楚王宫。
  泯灭:消失。
  舟人:船夫


作品赏析: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宋玉的《高唐赋》,后人的理解取用不尽相同,李商隐就说“襄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杜甫更是从崇高的意义上来评价他,也真正是宋玉的“深知”者。

论者也以为杜甫之怀宋玉,其实是悼屈原。如黄生曰:“前半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所以,说宋玉“亦吾师”,实即以屈原为师。此说也不为无见。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


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所以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就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试题精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