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淮河水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河淮河水系沱湖水系河流,又称南股河,原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北,流经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县濉溪县宿州市区(始称南股河,又称唐河)、灵璧县泗县。原长275公里。上源巴河于1952年自潘刘口改道入沱河,下段始称唐河,源于宿县蒿沟集,流经灵壁县、泗县,经草沟入五河县沱湖,汇入漴潼河入淮,全长80.4公里,流域面积835.8平方公里。

变迁

  唐河,原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北,上称柳河,东南流经虞城县东,入夏邑县境称虬龙沟,经夏邑县东入永城县境称巴清河,又东南流经濉溪县入宿县境称南股河,又称唐河。原长275公里。20世纪中期后,该河经过多次治理,河道屡有变迁。

  在濉溪县境内叫巴河,发源于濉溪县杨十楼北,长80.4公里,其中宿县境内16.9公里,流域面积203.7平方公里。唐河自解放后有过三次变迁,第一次是1949年,原河自蔡桥经老苻离、灰古、蒿沟南到观音堂。第二次是1966年,从马大庄截入沱河,改名为新北沱河。第三次是1976年新汴河开挖后,萧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使唐河上段河水可经地下涵道入沱河,唐河下段则流入濉河。过去唐河亦称南股河,与濉河同为黄河分水道。

主要支流

  新河,唐河支流。原发源于宿县城北,今源于宿县小孙家,该河自宿县界郭楼进入灵壁县境后,东流经欧家、倪家、沈余,于禅堂南潘集闸汇入唐河。县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新河在宿县境内有过两次变迁,第一次是1953年,从宿县任井沟口到三铺龙王庙截入小黄河。第二次是1956年,唐河和新河一同从蒿沟截入北沱河。1954年新河从苗庵郭芦到禅堂一段疏浚过。1956年疏浚八义沟到唐河一段,1976年从苗庵区公路桥到王天志段再次疏浚。

  阎河,唐河支流。源于灵壁县城西北老窝阎家,东流经十里店北、刘桥西、阎北西,有凤河北来汇入;又东流至张巷,有阎汴河北段南来汇入;经范桥闸入唐河。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

  岳洪河,唐河支流。源于灵壁县城西小杨庄。东流绕县城折东南流,经西集子,于虞姬墓东南入泗县境,于小余家南入唐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

  北沱河,又称新北沱河,俗称小草沟。1953年治理时,在大俞家挖通隋堤公路(宿县至泗洪县公路),将唐、新河中游的小黄河402平方公里,划属北沱河;1956年又将唐河中上游1354平方公里来水,于蒿沟附近截引入北沱河,并改名称为新北沱河;1965年将上源王引河自翟桥经新北沱河(即原唐河)至大秦闸上,向南改经东新建沟入沱河,划出来水面积1406平方公里;1968年开挖新汴河以后,新汴河以北大秦家闸至蒿沟区间属北沱河的来水面积,分别导引入沱、入濉和仍入唐河。从此,北沱河的上源是小黄河,自宿县跃进涵起,东南向流,经大店闸至小张家,进入灵壁县境;经大俞家闸至许圩北,中间过汤桥闸,进入泗县境,于草沟注入唐河,在樊集进沱湖。全长83.2公里,流域面积556平方公里。地面高程:跃进涵26.3米,宿灵界23.6米,灵泗界19.6米,草沟17.0米;河宽20~60米,深4.0米,河底宽7~45米;排涝能力15~160立方米每秒;比降宿县境内较平缓,为1/14500~1/12500,出宿县境后,大体为1/10000左右。

下游水系

  沱湖位于淮河左岸,五河县境内,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积水而成。居沱河的下游,北纳沱河、北沱河、唐河来水,总来水面积2983平方公里,全为平原区。沱湖原从五河县城东侧向南直接入淮河,1951年实施的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堵塞了入淮口,改经漴潼河向东注入洪泽湖。20世纪50年代初,汛期受淮水顶托倒灌,湖面积最大为358平方公里,容积8.6亿立方米。现沱湖从泗县的樊集至五河县新沱河上口,长约21公里,平均宽1.5~3.0公里,湖底高程11.0~11.5米,水位为13.0米时,湖面积40平方公里,容积0.37亿立方米。 湖水呈淡绿黄色,透明度0.2~0.35米,PH值8.3,矿化度203毫克每升,为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盛产鱼虾,1985年以来,人工养殖河蟹成功而闻名。具灌溉、滞洪、水产之利。

河道治理

  民国21年10月,灵璧县长王肖山奉准拨款6000元,疏浚禅堂集至老鹳脖段(时称港河),长22公里,宽30米,深3米,农田受益面积11万亩。

  1952年春,宿、灵两县治淮总队实施禅堂至岳罗河口段疏浚复堤工程。泗县组织九顶、高楼、冯庙、城关、娄庄5区民工16671人,5月4日动工,至5月29日完工,完成土方308900立方米。1954年3月,淮委第二施工总队组织宿、灵两县民工35608人,投资2352788.8元,疏浚新沟口至斜沟口段,长46.6公里;取直虞姬墓西弯道4.7公里。5月18日竣工,完成土方3263977立方米,斜沟口以上切滩扩大,水深3~4米,边坡1:2;河底宽度,自观音寺沟口至新沟口为14米,新沟口至新河口为17~21米,新河口至十里长河头为34米,十里长河以下均为28米。1962年12月初,本县组织民工27000人,开挖唐濉河,实施分唐入濉工程,翌年1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23.56万立方米,河深4米,底宽10米,边坡1:2,河底高程17.58~17.30米,分泄流量30立方米/秒,全长2.8公里。1964年11月20日,宿县专区治淮总队组织民工17580人,疏浚牛栏沟口至窦井子段,长70.9公里,次年3月上旬完工,完成土方251.3万立方米,河道边坡1:2。这次疏浚符合3年一遇除涝标准,直接减灾面积9.8万亩。1966年引唐河穿越新汴河,兴建唐河地下涵1座,共15孔,孔宽4米,孔高4.5米,排涝流量326立方米/秒。由于唐河地下涵的设计偏重于蓄水,每值汛期,杨疃、禅堂一带湖洼地积水难排,农田受渍。唐河几经治理,到20世纪末已达到3~5年一遇除涝标准,除涝面积13.56万亩。

  1950年,泗县出民工3000人,从灵璧交界处到大李家一段,长10华里(又名十里长沟),在左岸复堤一次。1956年由淮委二总队负责从大李家至小余家(今唐河闸)一段,截弯取直,长3.5公里,重新开道。1956年冬至次年春上堤5000人,从小余家到草沟两岸复堤。

水利工程

  唐河闸(小余闸),位于长沟西南4公里小余庄东唐河上,1959年建。孔径3米,高4米,闸室长14米,闸底高程16.5米,开关桥面高程28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7孔蓄水闸。闸门系钢筋砼叠梁式手摇启动。国家投资22万元。控制流域733平方公里。水位闸上19.9米,闸下19.6米;最高蓄水位19.5米,有效蓄水150万立方米。1967年新汴河开挖后,唐河闸为唐河地下涵附属工程,起蓄水和调节唐河水位作用。唐河水位高于新汴河时,唐河水可抢排入汴;灌溉时,从新汴河引水入唐,保证农业用水,水质优良。

  鹿鸣山水库,位于鹿鸣山南麓,1958年建。属唐河水系。流域面积0.1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1.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万立方米。拦水大坝长400米,总土方2.6万立方米。大坝正常蓄水位26米,溢洪水深0.6米,安全超高0.5米。水源可提唐河水补给,开引水渠1条,建渡槽1道,装配55千瓦电动机1台,灌溉0.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