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英作品:《看遍好花春睡足,醉残红日夜吟多》
唐英作品:《青花缠枝莲纹觚式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英作品:《青金蓝釉蒜头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英(1682—1756年),清代制瓷工艺家、书画家。字俊公,别号叔子,晚年自号蜗寄老人。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一作镶黄旗。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结束瓷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品有《青花勾莲纹烛台》、《青花缠枝莲纹觚式瓶》等。

  雍正六年(1728),协理江西景德镇窑务。唐英一到景德镇,便“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很快地掌握瓷业生产诸方面的知识。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便基本上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变化规律。一个封建社会的督陶官,有这种接近工匠,虚心好学的钻研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他把存放“僧明寺”的明万历年间制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次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

  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受命任职期间,杜门谢客,不事交游,与工匠日夕相处,殚心竭虑讲求制瓷之法。他不仅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瓷件,而且研讨工艺,在仿造和创新上成就显著。所督造瓷器均较精美,世称“唐窑”。亦工山水、人物及书法篆刻。曾编《陶冶图》,并附图说,著有《陶人心语》、《陶成纪事碑》等。

  唐英幼即供役于养心殿,即宫廷手工艺品作坊,熟悉许多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成为养心殿的能工巧匠。雍正元年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四年被派到景德镇督理陶务。在历代督陶官中,唐英的成就是最大的,对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二十余年中,他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取得巨大成就。《景德镇陶录》称他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伞,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所监造之瓷品,世称“唐窑”,将雍正朝瓷器的烧造工艺提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唐英讲究陶法,“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其所制陶器与顺治年间郎廷佐的“郎窑”和其后年希尧的“年窑”相媲美。“唐窑”仿制了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以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多陶器,釉彩多种多样,十分精美。唐英还善书画,并用之于陶,“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曾主管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绘境轩读画记》说:“其画无体不工,兼擅草、隶书,生平遭遇及才艺皆备,似刘伴阮。而既富且寿,又有贤子,则非伴阮所能及也。”

  唐英不仅深通制造之术,还对景德镇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乾隆元年,唐英完成了《陶成纪事》,并汇集了《瓷务事官示谕稿》,刻其序于石,对宋元明清各种著名的釉彩作了总结。乾隆八年,唐英完成了《陶冶图说》一书,此书有图200幅,图文并茂,以釉、制泥、淘练泥土、练灰、配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工序作了科学形象的记载,详尽地介绍了陶瓷的生产过程,真实地反映了雍、乾时期景德镇陶瓷的烧浩水平。是我国陶瓷生产的重要文献。

  唐英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并注意发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所取得的成就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倣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厂窑至此,集大成矣。”真做到了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所以世人都称之为唐窑。到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制坯、采取和炼取青料、绘画、沾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已流传到欧洲国家。

  唐英的著作与事迹见于文字的,除他本人编辑的以外,尚有顾栋高编选的唐英诗文《陶人心语》,有1937年郭葆昌编的《唐俊公先生陶务记年表》,近年又有傅振伦,甄励重订的《唐英瓷务年表长编》,他的许多事迹说明了他是一个杰出的督陶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