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破坏运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拜占廷帝国内忧外患,城乡凋敝。而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

  小亚细亚军事贵族出身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在位)为赢得民心,控制教会,并没收部分教产以充裕国库、安置军士,乃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利奥三世之子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在位)击败圣像崇拜派的武装叛变后,又在对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进而乘胜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基督和圣徒的塑像、图形一律被清除,坚持圣像礼拜的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房产、财物皆被没收。许多修道院变成军营,强迫男女修道士还俗婚配。

  8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持续61年。787年,皇太后伊林娜摄政时召开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年皇帝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15年召开的宗教会议再次禁止崇拜圣像。此后直至842年,圣像破坏运动仍在皇帝支持下进行。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842~867在位)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