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均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壳均衡汉语拼音:Diqiao Junheng;英语:isostasy),描述地壳力学状态和升降运动的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的质量过剩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来补偿。1889年,美国地质学家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20世纪初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地壳的均衡模型。

  ①普拉特-海福德等压面模型。认为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等压面。无论地形高低,等压面以上的质量处处相等。地形高处,其密度低;地形低处,其密度高。

  ②艾里-海依斯卡宁等密度模型。认为地壳密度处处相等。地形高处的质量过剩由比地幔密度低的地壳山根来补偿,地形低的海水质量不足由地幔高密度的反山根来补偿。

  后有人对以上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使之更符合于地球的实际。地幔对流和板块消减运动可能对地壳均衡有干扰,但就全球大范围而言,地壳仍趋于静力平衡状态。据统计,全球近90%的地区基本上处于地壳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