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描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墨彩描金,是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的一种。墨彩描金瓷产生于清朝康熙中期,盛行于雍,乾两代,由于工艺要求高,绘制墨彩描金瓷的画师不仅要有细致和耐心,还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扎实的线描功底和绘画综合素质,愿意学习和运用这一技艺的艺人凤毛鳞角,到了民国初期,墨彩技艺几乎失传。是夏忠勇的师傅——周湘甫让这种几近失传的技艺得到再生。周湘浦最初制作红珊彩(一种用油红料代替粉彩画法,烧一次后再描上赤金线描再烧一次),该产品当年走俏上海。1938年一个偶然机会,根据客商提供的照片要求,周湘浦经过潜心研究和不断试验,终于创作了独具一格的墨彩描金,成为近现代陶瓷“墨彩描金创始人”。

  墨彩描金是在墨彩的画面上再用本金(黄金细末)线条加以描绘装饰和“结果”,到清末已濒于失传。民国初期由墨彩画家周湘甫先生在一件晚清年间留传下来的破瓷片上,发现墨彩描金的装饰技法实在太美妙了,经过他数年的效仿研究,使这种技法得以拯救。艺术瓷厂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蓄意安排青年艺徒夏忠勇跟随周湘甫老先生学习研究墨彩描金技法,并传承了这门工艺。后又有雷火莲老艺人和他的嫡传弟子李文跃潜心钻研,效法前人,不断巩固和发展这项濒于失传装饰技法。直到今天,墨彩描金技法的涉艺人员寥若晨星,在市场上的作品珍贵少有,是因为这项技法费时多、难度大、成本高。

  墨彩描金作为一种装饰手法运用于瓷画上,在瓷绘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只用红、黑、金三种颜色,但其庄重、典雅的艺术特色是任何装饰技法无法比拟的。然而墨彩描金到了当今这个陶瓷盛世,却又在面临又一次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品市场也浮躁起来,力图“多、快、好、省”。陶瓷艺术不再是以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

  而墨彩描金特点就是慢工出细活,既不能“多”也不能“快”,更不能“省”。作为墨彩描金的代表,夏忠勇10年来徘徊在省级大师的名称上,他众多弟子也早已是省级大师,甚至国家级大师,他没有感到任何失落和痛苦。他感到痛心的是那些没有“大师”头衔的墨彩描金的徒子徒孙们,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再高,他也无法和“大师”在价格上与之竞争;他们在他们的作品上花的时间再多,也抵不上大师们随意地涂抹上几笔,甚至他们生活都难以为继。于是这些徒子徒孙们只能选择去追随“大师”的步履,“背叛”墨彩描金的师门。夏忠勇说,他不怪他的徒子徒孙,他们是顺应时代,无可厚非。你不能在你的徒弟饭都混不上的时候,还要求他捧着你的“讨饭钵”不放吧。所幸的是,夏忠勇自己是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每月拿着国家发给的退休工资,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孤独地坚持着墨彩描金的“苦行僧”的追求。

  这不得不让夏忠勇感到无奈和痛心。1959年,叶震嘉、程兆鑫分别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其时,他们卧病在家休养,那时的市长尹明亲自签字,并派人到他们俩人家中将证书亲自颁发到他们手上,他们的艺术只要实至名归,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荣誉,他们自己从未想到过。相比如今的大师评比,夏忠勇感慨颇多。如今的大师不仅要有“实力”(经济实力),还要有“活力”(活动能力)。很多潜心创作的老艺术家反而只能望“大师”而兴叹。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