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水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分水岭汉语拼音:Dɑ fenshuiling;英语:Great Dividing Range),澳大利亚东部山脉、高原和台地的总称。

概况

  自北部的约克角半岛起,沿东海岸向南绵延3000多千米,直至维多利亚州西部。属古生代褶皱山地,经长期剥蚀后,在第三纪构造运动时复又抬升。山地南高北低,东坡陡峭,西坡缓斜。在昆士兰州境内段平均海拔600~900米,北部有阿瑟顿熔岩高地,中部成为宽阔的切割高地;往南高度上升,有一系列花岗岩山脊,海拔达1500米以上。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为达令草原高地。在新南威尔士州境内,北部是新英格兰高地,地面有玄武岩覆盖,海拔超过1500米;中部称中央高地,以利物浦山脉和蓝山山脉为主体,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称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由一系列掀斜地块组成,主峰科西阿斯科峰(海拔2230米)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是澳大利亚最高峰,山顶有积雪。在维多利亚州境内,山地改为东西走向,地势向西逐渐降低,终止于格兰扁岭。澳大利亚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大分水岭,如西坡有达令河、费林德斯河、吉尔伯特河等,因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河流水量较少;东坡有伯德金河、菲茨罗伊河、斯诺伊河等,面迎海风,气候湿润,河流水量丰富。跨流域调水工程——斯诺伊工程,修建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通过大坝、水库和水道网,把水从东坡引向西坡,补给墨累-达令河流域。

  主要经济活动是种植蔬菜、水果,饲养牛、羊,以及伐木。煤矿比较丰富。设有国家公园和滑雪场,旅游业颇盛。

人文历史

  在白人到达澳洲大陆之前,大分水岭地区曾存在着许多澳大利亚土著部落,证据就是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人类活动过的痕迹,如绘有装饰图案的洞穴和贯通于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古便道。

  从1788年开始,陆续有欧洲移民到达澳洲,大分水岭崎岖的地形就成为了他们深入澳大利亚的一大障碍。直到1813年,一条通往内陆的捷径终于被发现,人们首次到达了现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并开始在当地发展农业生产。随着更多更便捷的路线被发现,大分水岭逐渐失去了其“天然屏障”的作用,白人从此开始主宰澳大利亚。

资源利用

  大分水岭一带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当地政府在这里建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诸如Upper Nepean Scheme、Warragamba Dam等。在大雪山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内共有16座大小水坝,7所水利发电厂,开创了人类变荒漠为绿洲的奇迹。

  大分水岭南段的蓝山是一处著名的观光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