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坌坑文化汉语拼音:Dabenke Wenhua;英语:Tapenkeng Culture),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贝丘遗址而得名。

简介

  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年代距今约6000多年~5000年,是台湾已知最早的有陶新石器文化。石器类型简单,磨制的石棒颇具特色,如:用来捶打树皮纤维的工具,纤维经锤打后可用来编织树皮布和绳索。盛行绳纹陶器,少量陶器施红彩条带纹,陶器以罐类为大宗。

  居民从事渔猎采集,有人推测可能已种植芋薯等农作物。从其遗址堆积、文化遗物和生产方式看,具有海岸文化的特点。

地方类型

  此文化在各地与不同时间有所差异,可以分成:大坌坑、八甲、凤鼻头(果叶)、月眉等地方类型。

遗址

  可见大坌坑文化的遗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遗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遗址;台南市的南关里遗址与八甲遗址;澎湖县的果叶遗址;高雄市的凤鼻头遗址;以及台东县的长光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