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的中华门近景,辛亥革命胜利后,决定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

  大清门汉语拼音:Da'anmen),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城市中轴线上。是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初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门前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绕石栏,是为“天街”,俗称“棋盘街”,以形似棋盘之故,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大明门始建于明代,为明清两代皇城第一门。初称“大明门”,顺治六年(1644年)上大清门牌额,改称“大清门”;民国(1912年)改为“中华门”。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明成祖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以进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成祖大喜,赐赍甚厚。大明门甚为气派,有明顾炎武《京师诗》为证:

    煌煌古燕京,金元辽开创。
    初兴靖难师,逐驻时巡仗。
    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
    巍峨大明门,如翠峙南向。

  大清门前是商旅云集的棋盘街,门内有与承天门连接在一起的中心御道 “千步廊”,大明(清)门两侧,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对列东西。

  大清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明清时,每年冬至,皇帝要到南郊天坛去祭天,夏至要到北郊地坛祭地,孟春祈谷,皇帝还要到先农坛亲耕田。遇到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清)门豁然洞开,皇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此门出行去举行祭祀典礼。明袁帙有《大明门候驾》诗:

    虎旅驱中道,旭日迎芒盖,
    钓陈警云飞,睛云拂羽旗。
    圜丘群望毕,笙歌前路拥,
    宣金受盔归,拜舞接光辉。

  辛亥革命胜利后,决定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在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前一天即1912年10月9日清晨,将刻有“大清门”三字的旧匾额取下,准备翻过来再用,却发现匾额背后已有“大明门”三字。原来,当年该门初次更名时,已将匾额背面使用过。这样,只好又赶制了一块由京兆尹王冶秋书写的“中华门”三字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