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战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宝战争,又称唐南诏天宝之战,是中央与南诏地方政权在天宝十载和十三载进行的两次战争。一次为泸南之战,一为西洱河之战。这两次战争,间隔不长,规模较大,影响不小,是唐史和云南地方史上的重要问题。

  唐天宝九年(750年),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今楚雄的姚安县),南诏王阁逻凤率妻女赴成都议事,途经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张虔陀侮辱阁罗凤的妻女,又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因此,引起阁罗凤极大愤慨遂举兵攻陷姚州,这就是唐朝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的根由。

  天宝九年(750年),鲜于仲通、张虔陀等贪婪淫虐,阁逻凤起兵杀张虔陀。是年,南诏攻破州西泸,俘获西泸县令郑回。郑通儒学,被阁逻凤重用,教授王室子孙。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8万三路进攻南诏,全军覆没。南诏北臣吐蕃,吐蕃“赐为兄弟之国”,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给金印。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派剑南留后李宓率兵7万攻南诏,全军覆没,李宓阵亡于西洱河。

  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颇害怕,企图对之加以控制。至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在西洱河两败唐军。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唐王朝则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

  天宝七年(748年)皮逻阁死,其子阁逻凤立,唐封阁逻凤袭云南王。唐王朝控制了洱海地区之后,便加紧经营滇池区域,筑安宁城,开步头(今元江)直通安南,受到爨氏各部反抗,杀筑城使者越崔都督竹灵倩,唐王朝派南诏前往镇压,阁逻凤乘机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以各爨氏谢罪而罢。

  阁逻凤还将一女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唐认为南诏势力进入滇池地区,对已不利,遂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讧。爨崇道杀爨归王、爨日用。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导致唐与南诏矛盾激化。唐朝廷决意打击南诏,想以皮逻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逻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

  这时,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奏阁逻凤背叛,于是,唐王朝西川节度使杨国忠派鲜于仲通、李晖、王知进率兵8万,分三路进兵征伐南诏。南诏知情怨恨,乘大军未到,即攻下姚州,张虔陀自杀,再克安宁,城守王克昭被杀,这时鲜于仲通已至曲靖。阁逻凤派杨子芬、姜如芝向鲜于仲通声明张虔陀的罪状,请求再置姚州、安宁以谢罪,并声言不让自新,只有降于吐蕃,“云南恐非唐有”。但鲜于仲通不允,大军直逼大理,南诏求救于吐蕃,大败唐军,唐大将王天运战死,仲通夜逃,唐军被歼。吐蕃与南诏结为兄弟之邦,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752年)。

  “天宝战争”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政权。不久安禄山、史思明等在北方发动了“安史之乱”叛乱,唐朝日益衰落。南诏打败唐朝以后,利用战俘唐军汉人中文化较高的人才,在各方面传播知识培育南诏子弟,因此南诏在文化、医学、军事、种养业和冶炼、政治等方面得以较快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接着便四处用兵,向周边地区掠夺财物,扩张土地,使南诏的疆域东接贵州、广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缅甸边界,西部与古代印度为邻,面积达到3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强大国家,今天的云南全省都在其统治之下。

大唐天宝战士冢

  “天宝战争”结束后,阁逻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尸骨,就地祭祀埋葬。据民间传说与考古勘察,当年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地方称为“万人冢”,有的称“万人堆”“千人堆”,洱海周围的龙尾关、地石曲,苍山西坡丘迁和、洱源江尾大墓坪,洱海东岸的双廊、挖色、海东等地,都有分布,至今遗迹尚存。

  位于云南大理市下关镇中心的万人冢,是安葬唐天宝之战剑南留侯李宓及阵亡将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圆型上包,两层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占地约360平方米,墓冢前立着刻有“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点兵官邓子龙将军为其题诗云:“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对古墓冢进行了修复,并开辟建设为“天宝公园”。整个天宝公园沉浸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

  大理人民,除了把两次南征“进犯”南诏而战死的唐朝将士白骨堆起建成万人冢,还在李宓战死几百年后,于风景秀丽的点苍山斜阳蜂下,为他塑像,建造庙宇,供奉香火,可见民族的团结统一,始终是根深叶茂的。如今,骚人墨客和游者还可以到“天宝公园”中的万人冢和为李宓而建的将军庙中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