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观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赋观念汉语拼音:Tianfu Guannian;英语:Innate Ideas),西方哲学中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学说。这种学说源于古希腊,典型代表是17世纪的法国唯理论哲学家R.笛 卡尔,这种学说又为现代西方哲学所继承和发展。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理念”的学说,认为人的认识是灵魂“分有”理念。他断言人在生下来之前,灵魂里就已经分有各种各样永恒的普遍形式“理念”,只是在灵魂与肉体结合而降生为人的时候把它们暂时忘记了;后来受到经验的刺激,引起回忆,才重新恢复他原有的精确知识。在柏拉图以后,早期的斯多阿学派讨论逻辑和认识的问题,注意到理性活动有逻辑的必然性,人人都会得出同样的逻辑结论,于是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成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他们把这些原则称为“共同的想法”,认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来自经验,应当是天赋的。

  近代精确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重视客观有效而又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进而要求为这些知识作哲学论证。唯理论者特别强调普遍必然性,认为没有普遍必然性就不是科学知识。笛卡尔提出数学作为科学的典范,要求一切科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他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一共分为3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笛卡尔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在笛卡尔之后,天赋观念说为唯理论者所继承,受到经验论者的反驳。B.斯宾诺莎 在认识论上深受笛卡尔的影响。他和笛卡尔一样重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把理性认识放在首位,认为真理是自明的,理性直观到的清楚明白的“真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种真理自明论强调科学观念的直观性、内在性,与反映论相对立。经验论者J.洛克对天赋观念说提出了批判,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里一无所有,好像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并没有储存着任何天赋的痕迹,一切观念都是生后印到心灵上的。他说人们是通过感觉接受外界的描画,或者通过反省摄取心灵活动的情况,才形成各种观念的;感觉和反省都是经验,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的白板说断言人在认识时纯粹是被动的。G.W.莱布尼兹针对这一点提出反驳,指出认识主体并不是被动的,正好相反,是能动的。普遍必然的观念本来潜在于主体中,只是通过经验由潜意识的状态进入意识状态。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I.康德曾向自己提出任务: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问题。他认为知识的确像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那样,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只是在时间上始于经验,并非在内容上来自经验。他同唯理论者一样,把知识了解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严格科学知识,称之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不能是外来的,只能是认识主体所固有的先验形式,如感性的空间和时间,知性的概念或范畴。没有这些先验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经验。所以,康德的观念学说,一方面接受经验论的外部刺激思想,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天赋观念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成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一些天赋观念说的变种,A.N.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就有这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