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浮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浮山,又名独浮山,亦名彰龙山,地处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东南端,距石门县城东南约80里,绵亘于石门、临澧桃源鼎城四县(区)交接部,有“鸡鸣四县”之说。太浮山东西绵延40余里长,南北展布16.7里宽,面积4300公顷,主峰第一峰,谓之太浮金顶,海拔605.5米。太浮山山体为扇形,地势奇特,有99岭,33岔,系沅澧之名山。太浮山由于处在低矮的丘陵平原上,平地拔起,显得苍劲挺拔,气势雄伟。

  相传黄帝时,浮邱子种苦荬修行于此,“洗药道水,修道太浮”。浮邱子在此山上炼丹得道,故名太浮山。

  山上有浮山寺,又名明月堂,建于唐代。其实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太浮山与桃源桃花源、石门观国山、慈利五雷山就是湘西北四大道教圣地,至清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等寺庙12处,是洞庭48福地之一。山上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银杏、紫檀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6种,有穿山甲、虎纹蛙、大蟒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3种。

  太浮山是革命老根据地。1928年5月,袁任远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石门南乡起义,在太浮山附近的盘塘、陬市、石板滩、雷家铺、长岭岗、蔡家岗、佘市桥、珠日桥、陈二铺、衍嗣庵等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形成了一个东抵临澧佘市桥,西至慈利老棚及五雷山,南至桃源界溪河,北接石门城南会垭山,纵横200余里的太浮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威胁周围5县国民党政权,而且省垣为之震惊。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在地图上把太浮山勾为红圈,标为“清剿”重点。8月上旬,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失败,部分干部、队员被迫退出以太浮山为中心的南乡根据地,转移到石门西北山区活动,在贺龙同志的领导下,北乡的武装斗争更大规模地展开了,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湘鄂西根据地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1943),国民党74军在山上修筑战壕,架设炮台,与侵华日寇对垒。常德会战时,两军曾磨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