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心理卫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习的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of learning),个体在经验获得和保持的过程中,既能取得高效率又能符合身心健康的卫生原则,是学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害因素及其性质和原因,并探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及预防措施。

知识是学习的结果,思维是人脑的活动,学习的心理卫生原则是如何使用脑的基本原则。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学原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在学习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尤其明显,不论是脑力疲劳还是体力疲劳在本质上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恢复疲劳的原则在于使原来的神经活动部位停止工作,使相对部位开始活动。这就是积极性休息的概念。

具体来说,学习的心理卫生在于培养合理的用脑习惯,建立学习的兴趣,防止过度疲劳,安排好学习时间,并使看、听、写、想和各种实践活动适当地交替进行。另外,学习的外部环境要符合心身保健的需要,教育和卫生政策的制定也要为人才的培养和人民的福利着想。

矫正措施

在各级学校中,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虽有相当好的心理能力,却难以学习学校的课程,训斥、批评和说服的方法都无济于事,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足。其中有些学生的问题在于学习习惯存在缺陷。施行诊断性测验可以发现他们的特殊弱点,使用矫正训练的方法可以对这些习惯缺陷加以适当的治疗。在中学或大学,学习上的能力缺陷可能是由于不了解学习方法所致,这也能够通过训练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治疗。另一类学习能力的丧失是由于学生对某一学科形成了情绪性条件反射,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训练计划,具体做法是把该学科同愉快的情境而不是挫折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恐惧反应逐步消退。

预防

为了预防学生学习能力的丧失,要以表扬和鼓励代替训斥,使学生在学习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分数的竞争性质很不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较好的做法是使每个学生都同自己过去的表现相竞争,然后再努力改善和提高。如果能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感到自己有某种程度的成功,就完全可以避免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同时,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卫生原则,因此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