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校卫生学(school hygiene),又名儿童少年卫生学,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增强儿童少年健康、促进儿童少年发育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既包含有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又与心理学、体育学、建筑学,特别是教育学有密切关系。

沿革

养护儿童的卫生常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就已积累了有关儿童卫生的初步知识。但把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卫生问题提上科学日程,是资产阶级教育家的贡献。如捷克J.A.夸美纽斯、英国J.洛克、法国J.-J.卢梭、瑞士J.H.裴斯泰洛齐等,都对增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19世纪中叶以后,随同普通卫生学的出现,学校卫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发展起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3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就有学校卫生一科。

研究对象

主要是中、小学生的卫生问题,也包括幼儿园儿童和大学生的卫生问题。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特点:①他们不同于成人,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尤其在青春期,发育更为迅猛,并伴有急剧的性发育及心理发展。②他们各方面都还没有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生理、心理状况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儿童时期的健康、发育状况,不但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茁壮成长,而且对成年及老年时期的身心健康也有深远的影响,许多成年或老年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患、精神性疾患等)都与少年时期的健康状况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的国家对学校卫生学的研究颇为重视。

学科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儿童少年的机体(健康和发育状况)与教育及生活环境间的相互关系。②找出影响儿童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各种积极的有利因素以增强体质,控制各种消极的不利的因素以减少疾病。③根据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并采取适当的卫生措施。学校卫生学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保护儿童少年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他们的发育,保证教育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学科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学校卫生组织。包括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学校卫生工作的组织系统及各级机构的职责与任务,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规划及本学科的发展方向。②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这是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在形态、生理、内分泌、心理等方面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不同时期的发育动态,遗传和不同环境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价的方法。③研究营养。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谢生理特点,研究其营养需要量及如何保证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并注意膳食的平衡和饮食卫生。④研究教育过程卫生。即研究教学和教育措施中的卫生问题,使教育过程有利于儿童发育。在这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大脑皮层的生理特性制定科学的生活制度,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文娱、体育、休息及睡眠的时间,制定个人卫生措施。作息制度既要达到培养儿童生活规律化的目的,又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儿童对外部环境诸因素的适应能力。⑤研究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及体育锻炼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及预防疾病的作用,制定不同年龄阶段“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锻炼及体育锻炼的适宜量。对体育锻炼实施医务监督。⑥研究外界环境条件,即研究学校、家庭和儿童教育机构等儿童少年经常密切接触的外界环境。包括研究学校和儿童教育机构的设计、建筑和设备,如学校场地、标准教室、采光照明、通风取暖、课桌椅和黑板等的卫生要求和理论依据,对新建校舍实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研究大气、水的污染、噪音对儿童健康和学习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卫生措施。⑦研究健康状况及疾病预防。研究掌握儿童少年的健康状况,包括不同年龄儿童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各种常见病的发病率;研究对儿童少年危害最大的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加以预防和控制。⑧研究心理卫生及卫生教育。研究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预防和矫治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研究如何适时地把卫生知识教给儿童少年,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好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对学校卫生学的研究,并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学校卫生学这门课程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系中建立了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