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定势理论(теория установκи),苏联格鲁吉亚学派的一种心理学核心理论。定势是对一定活动的准备。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学者G.E.缪勒和F.舒曼、H.J.瓦特、K.马尔比等就提出各种对定势的解释。此后直到现在的长时期内,许多人认为定势是一种预备状态,是先前的活动倾向对后来的活动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格鲁吉亚心理学家Д.Н.乌兹纳泽等的实验确定了定势的扩散和定势可在催眠状态下形成。据此,他们认为定势不是某种局部的心理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定势看作某一领域中的先前活动对后来活动的影响,而应当将定势看作完整的个体的状态或完整的个性的模式。依照这种看法,定势是需要和客观情境的产物,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心理内容构成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内在地决定着活动的倾向。同一个定势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活动中,任何活动都是在定势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反对将个性归结为个别的心理特征,认为个性与主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主张从赋于活动以统一的倾向的活动主体来解释个性,而定势揭示的正是个性在每一具体时刻的模式,活动的内部条件及内部联系。乌兹纳泽等认为,定势是完整个体的活动的一般心理学概念,应成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不应从个别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出发,而应当从活动及其主体即完整的个性出发。这种定势理论有人认为是一种与无意识有关的新型理论,曾受到人们的注意,50年代在苏联心理学界引起热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