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丝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湖北省宜昌市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现有六十余首乐曲,仅鸦鹊岭一镇就有六十多个乐班,七百余乐人。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

宜昌丝竹在民间长期演奏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该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则较为华丽,板式也较为规范,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

宜昌丝竹因传承的断层和艺人的老龄化使之走到消亡的边缘,亟待抢救保护。总结、研究宜昌丝竹的联曲规律与乐曲派生技法,对拓展民族音乐创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宜昌丝竹
项目序号:78
项目编号:Ⅱ-47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保护单位: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

宜昌丝竹的基本特征:

1.在民间长期用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

2.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

3.该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这一技法,使同一母曲派生的子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韵味;

4.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给人典雅、清新之感;

5.旋律较为华丽、板式规范,有明显的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一种特有风格。

宜昌丝竹在湖北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主要价值有:

1.宜昌丝竹虽名不见经传,但它是在巴楚交界的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的风格特点;

2.从现实而论,对该乐种的音乐素材的发挥与运用能带动其他艺术种类的繁荣;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民众喜爱,在湖北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

宜昌丝竹传承接班的断层和艺人老龄化使之走向濒危的边缘,亟待进行抢救保护。总结与研究其联曲规律与乐曲派生技法,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杨龙洲(左一)在夷陵区鸦鹊岭镇给学生授课(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黄太伯(左一)和艺人接受文化部门考核(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黄太伯家中收藏的宜昌丝竹乐器(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