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宿云门寺阁

删除2,179字节2021年6月18日 (五) 15:0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诗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首联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并写出其环境氛围;颔联写诗人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颈联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尾联写入梦后的情景。全诗章法严谨,从时间上看,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从空间上看,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颇见匠心。《宿云门寺阁》是唐代文学家孙逖夜宿在云门寺时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诗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首联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并写出其环境氛围;颔联写诗人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颈联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尾联写入梦后的情景。全诗章法严谨,从时间上看,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从空间上看,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颇见匠心。云门寺是一个隐居之地。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盛唐时期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盛唐文儒孙逖曾夜宿此寺,此诗即为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寺阁有感而作,其具体作年未详。云门寺是一个隐居之地。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此寺是盛唐时期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悬灯见夕阳中千峰矗立,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清秋。阁上悬灯见夜色中千嶂壁立,卷起帘幔(又觉得一股凉气)好似五湖的秋风到来。点起油灯见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清秋。晚上阁上悬灯高照,好似映照着千山万壑;山东卷起幔帐,又如五湖秋风到来。悬灯的傍晚群山仿佛披上了云衣霞彩,风儿扬起幔帐能看见五湖的山碧水绿。  香阁:指香烟缭绕的寺中阁楼。即云门寺阁,诗人夜宿之处。<br>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星宿斗牛。古老壁画上还剩有鸿雁,斗牛星宿好似近在的纱窗外。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星宿斗牛。留存的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闪烁的星群。壁画还剩有几只大雁,睡在阁中的纱窗下,好像与星星为邻。画壁脱落了,只剩下仿佛鸣叫的群雁,斗牛二星辰又好似寄宿在刹寺的窗前。怀疑地势高峻天路已近,在梦中和白云一起遨游。更疑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在梦中(我)踏着白云在天上遨游。 更怀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梦中驾着白云在天上遨游。昼登云门山,云路是那么的咫尺相近,夜宿云门阁,梦里踏云朵,遨游高天。  余:留存。一作“飞”。<br>   纱窗:糊有细密纱网的窗子。<br>   斗(dǒu)牛:指斗星宿和牛星宿,泛指天空中的星群。<br>[[文件:35宿云门寺阁6.jpg|center|thumb|400px|《宿云门寺阁》题图]]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首联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并写出其环境氛围;颔联写在阁上远眺的景象;颈联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尾联写入梦后的情景。  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首联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并写出其环境氛围;颔联写在阁上远眺的景象;颈联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尾联写入梦后的情景。全诗章法严谨,从时间上看,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从空间上看,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颇见匠心。  全诗章法严谨,从时间上看,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从空间上看,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颇见匠心。首联“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以写意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这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  首联“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以写意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这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到达宿处后在阁上远眺的景象。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太湖秋景。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悬灯”、“卷幔”是实写,而“千嶂夕”、“五湖秋”则是虚写。其实,在茫茫夜色中,纵然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也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这两句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不凡气派。“五湖”历来说法很多,这里当泛指太湖等五个湖泊所在的吴、越一带地方,“卷幔五湖秋”意思是说夜风吹来时令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这里已到了秋天似的。  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到达宿处后在阁上远眺的景象。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太湖秋景。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悬灯”、“卷幔”是实写,而“千嶂夕”、“五湖秋”则是虚写。其实,在茫茫夜色中,纵然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也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这两句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不凡气派。“五湖”历来说法很多,这里当泛指太湖等五个湖泊所在的吴、越一带地方,“卷幔五湖秋”意思是说夜风吹来时令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这里已到了秋天似的。颈联“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可见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诱人进入梦乡。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古”与“高”的特色。  颈联“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可见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诱人进入梦乡。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古”与“高”的特色。尾联“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写入梦后的情景。“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一个“疑”字,写尽了入梦前那种似是而非,迷离恍惚的心态。“天路近”,既是作者的感觉,又写出了云门寺阁的地势高峻。最后入梦,归结到一个“宿”字,正与题旨相合。  尾联“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写入梦后的情景。“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一个“疑”字,写尽了入梦前那种似是而非,迷离恍惚的心态。“天路近”,既是作者的感觉,又写出了云门寺阁的地势高峻。最后入梦,归结到一个“宿”字,正与题旨相合。此诗既写景,又抒情;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将时间、空间、心态的变化写得既依序不乱,富有层次,而又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既结构严谨,谋篇精致,而又不假雕琢,妙趣天成。艺术结构上颇见匠心,体现了诗人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审美追求。是五律中的上乘之作。  此诗既写景,又抒情;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将时间、空间、心态的变化写得既依序不乱,富有层次,而又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既结构严谨,谋篇精致,而又不假雕琢,妙趣天成。艺术结构上颇见匠心,体现了诗人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审美追求。是五律中的上乘之作。<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span></center><br>[[文件:千家诗021-2-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文件:千家诗022-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