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5行: 第25行: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相洽,把两晋南北朝以来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维也因此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62行: 第64行:
 
  春芳:春天的花草。<br>
 
  春芳:春天的花草。<br>
 
  歇:消散,消失。<br>
 
  歇:消散,消失。<br>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作者自己。<br>
+
  王孙:指作者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br>
 
  留:居。<br>
 
  留:居。<br>
  
第74行: 第76行: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
+
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
+
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这首山水名篇,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山村的优美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也隐约地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
+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作者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
这首山水名篇,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优美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也隐约地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相洽,把两晋南北朝以来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维也因此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
诗歌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秋夜图,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俗、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细细琢磨,体会其中的意境,会令人有一种心胸为之悠然清净的感觉。
+
 
+
全诗清新自然,不事工巧,近人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唐宋诗举要》卷四)
+
 
+
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清新宁静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
 
+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
 
+
 
+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晚来行动词后加来字,构成时间词组)、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可以说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空山侧重写宁静;晚来秋、新雨后侧重写清幽。注意空字,它不当一无所有讲,是由虚空引申为深远、宁静,是心空,意味深长。这空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然、幽邃,也抒发了诗人清悠、静穆的情怀。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这山中傍晚是洁净清新的,它为该诗定下了清新幽静的基调。
+
 
+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
 
+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熨帖。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靜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
+
 
+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苏轼誉此联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句。
+
 
+
 
+
 
+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这一联主要是写人的活动。这两句仍然是静中有动,静谧中透露出生气。
+
 
+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
 
+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未见“浣女”,先闻欢歌笑语;未见“渔夫”,先见顺流而下的渔舟分开了亭亭玉立的荷叶。这两句以动衬静。
+
  
  
 +
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作者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
  
 +
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
用“空山”、“明月”、“松间”、“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中秋夜图,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俗、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晚来行动词后加来字,构成时间词组)、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空山”侧重写宁静;“新雨后”“晚来秋”侧重写清幽。“空”字,不当一无所有讲,是由虚空引申为深远、宁静,是心空,意味深长。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意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深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山中不可以久留那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我认为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我并不认为春天那种繁华热闹就一定是好的,秋天也自有秋天之美。因此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这两句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它是由外物指向内心,可留二宇,明显暗示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这不以春光消逝为疑,竟以秋山空色为喜,山中自可留,不正是一种远离官场的繁华,自养清高的思想表现吗?我们说王维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不应一概否定。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也表达了他隐居山林、洁身自好的愿望。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用字熨帖,写景如画,随意洒脱。前句写静景,以月色透过松林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中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石上流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苏轼]]誉此联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句。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晃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及隐居山林的愿望。“王孙自可留”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
  
  

2020年4月17日 (五) 07:29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山居秋暝,写住在乡下的秋天傍晚。暝:夜晚之意。这里指傍晚的时候。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相洽,把两晋南北朝以来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维也因此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逐句释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雨:刚下过的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松:松树。
  清泉:清澈的泉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涤衣物。
  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叶子圆形,高出水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气。地下茎叫藕,种子叫莲子。也叫荷或芙蓉。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指作者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留:居。


《闺怨》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这首山水名篇,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优美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也隐约地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作者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

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用“空山”、“明月”、“松间”、“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中秋夜图,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俗、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晚来行动词后加来字,构成时间词组)、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空山”侧重写宁静;“新雨后”“晚来秋”侧重写清幽。“空”字,不当一无所有讲,是由虚空引申为深远、宁静,是心空,意味深长。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工整,用字熨帖,写景如画,随意洒脱。前句写静景,以月色透过松林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中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石上流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苏轼誉此联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句。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晃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及隐居山林的愿望。“王孙自可留”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都是诗人在静观中所捕捉到的景象,是静中见动。诗人将一些动态、声响捕捉入诗,以动写静,以声状静,从而创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以动写静,愈见其静。这里所写的静并不是虚空死寂,也不是萧条枯寂。诗人笔下的秋景,完全洗掉了那种悲凉伤感的情调,也完全洗掉了那种灰暗低沉的色彩。绝不同于俘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草色萧条路,槐花冷落风的情调、色彩。它是一种清新而富有生气的情调,清新是该诗的基调。



名家点评:

《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诗解》:雅淡中有致趣。结用楚辞化。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诗矩》: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

《说诗晬语》: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五六加婉琢矣。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试题精选: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能扣住画面,抓住人物活动的情景即可)


6.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7.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8.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参考答案: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10.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王孙”是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11.诗中描写了哪几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先总写雨后晚秋,(1分)后有几幅具体画面:月照松间、泉流石上、浣女和渔者晚归;(2分)明净、宁静、清幽或清新明丽。(2分)


1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1分)作者先写了山雨初霁、月照山松、万物为之一新的静态空山,同时作者又写出了淙淙流水的声响以及竹喧、莲动的动景,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和谐统一清新的画面,(2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幽静宁肯谧的喜爱。另也可以答成是衬托,以动衬静。还可结合尾联答成用典,言之成理即可。(2分)


13.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6分)

参考答案:秋雨、秋山、明月、松、流泉、山石、竹林、青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和悦的雨后秋山晚景图。


14.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15.《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请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尾联化用典故,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更佳,隐者自可久留,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对浑浊官场的厌恶。

试题分析:手法主要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概括,一联又是景物描写一般为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动静、虚实、用典等,本题主要是衬托、渲染,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对手法的解释和效果。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D


1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参考答案:B。(分析:错在对“春芳歇”的解释上,应是“春天的芳华凋谢”。)


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空”渲染出宁静淡远的氛围。

B.颔联上句是俯视:月照林间;下句是仰观:泉流石上。

C.颈联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D.尾联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隐居山林的意愿。

参考答案:B。(分析:应为“上句是仰观,下句是俯视”。)


1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

B.诗中的泉水、青松、翠竹、荷叶等意象,都是高尚情操的写照。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脚是秋、流、舟、留。

D.这首诗寄托着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D。(分析:错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应是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颈联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

D.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参考答案:B。(分析:A错在“拂晓”,应是“傍晚”。C错在“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应是“洗罢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D错在“秋天的花草”,应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