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抗日根据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之一,即北平以南的冀中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位于平汉线、北宁线和津保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区,泛指北平以南、平汉铁路以东、永定河以北、廊坊以西的广大区域,包括当时的大兴大部、宛平南部、固安押堤区、永清查马坊区、安次白家务、旧州及万庄一带、良乡窑上乡和涿县码头区。这一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形成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南苑失守,北平沦陷,平南地区成为敌占区。

  1938年2月,吕正操所部“人民自卫军”,派出独立第1团组成“北上先锋队”,前来大清河北开辟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4~5月间,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构相继建立。9月,在霸县成立了冀中第5军分区,朱占奎任司令员。1939年春,冀中第5专署成立。1940年春,冀中第5专署划归冀北办事处领导(1941年划回冀中)。6月,大清河北党、政、军机构分别改为晋察第10地委、第10专署和第10军分区。

  1939年夏,在冀中五地委指示下,固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高沛(又名高泽洲)派来步云开辟永定河北的固安十一区,该区是宛平、固安、安次三县交界地带。7月,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成立;10月底,区小队成立;年底,固安十一区所辖26村相继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和群众抗日团体。1940年2月,日伪“扫荡”大清河北,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被敌“蚕食”而解体。

  1939年1月,安次县县长李云升(又名李鸿奎)调宛平县工作,开辟宛平县抗日政府,11月,任命李云升为宛平县抗日政府县长,领导抗日斗争和建政工作;12月,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一带,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宛平县基干大队;1940年1月,五分区主力27团进入宛平,协助地方开辟新区,到1940年春,相继开辟两个联区:宛平县抗日政府一区在永、安、固三县结合部,即北寺垡以东旧洲以西的仁和铺、小马坊一带;宛平县抗日政府二区在大、宛、安、固四县结合部,即平大公路以东,北至大辛庄,南至押堤一带。

  1941年秋,由于日伪加强了对边沿地区的统治,宛平抗日政府一、二区成为敌占区。1941年9月,冀中十地委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所辖区域打破县界划为三个联合县;撤消宛平县,其区域划为三联县(含永、安、宛、固、霸县各一部)二联区。由于形势日趋恶化,为保存抗日力量,二联区区级干部转移到永定河以南,未转移人员分散隐蔽在堡垒户家中,继续坚持地区斗争。经过两年的恢复,到1943年,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1943年10月,冀中十地委副书记李斌、原二联县县委书记苏玉振等干部到永清县查马坊村,与先期到达的军分区司令员刘秉彦等会合,共商开辟平南事宜,决定撤消三联县二联区建制,成立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和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简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七字工委和办事处的成立,成为平南地区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工委领导下,开始建立区级政权为中心的建党建政工作,确定在原有活动基础的永定河沿岸组建第一、二两个联区。一联区包括固安县查马坊区和安次县白家务、旧州一带;二联区包括固安县押堤区和宛平、大兴南部的部分村庄。平南一、二联区大部在伪第一直辖行政区内,工作刚刚开始,就遭敌频繁“扫荡”,一联区遭到严重破坏,工委和办事处机关从一联区转移到二联区。平南抗日游击区的扩大与发展,是从二联区向大兴、宛平交界处挺进开始的。1944年1月下旬七字工委和办事处依托二联区的刘各庄、南化各庄、北化各庄、曹各庄等村,逐渐向北发展。3月,经中共冀中十地委批准,将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南工委”),将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改称平南办事处。1943年春,平南二联区已发展到北宁铁路以南、平大公路以东的南各庄、大辛庄、北顿垡、加禄垡一带的村庄;在涿、良、宛三县交界地带的永定河两岸相继建立起第三、四两个联区;冀中十分区派刘秉彦率四十三区队两个大队来到平南,驻防长安城,到永定河东岸开展对敌斗争。不久,四十三区队化装袭击榆垡据点,又攻克了白家务据点,逼退了南各庄、田古营、北寺垡之敌,一联区的工作得到恢复。

  1944年5月,平南抗日根据地开始重点向路北的青云店发展,为加强对路北的领导,建立了五联区,并组建了区小队,其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青云店、采育一带部分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并向海子里发展。1944年10月,建立平南县,原平南办事处区域归平南县管辖。平南县的建立,标志平南一带已由敌占区变成了抗日游击区,五个联区都建有区小队,并设有抗联会、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干部及部队在一些村庄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若干小块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建立起来,县、区、村三级政权逐步建立起来。1944年12月中旬,四十三区队四大队与平南县大队合编为平南支队,下辖两个大队,计300余人。

  1945年3月,中共冀中十地委、十专署决定撤消平南县,将平南县划分为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同时将旧州、白家务及万庄一带归回原安次县,查马坊区归回永清县,固安押堤区划归涿良宛县。武装任务仍由平南支队负责。4月,以平南支队一个排为骨干,与部队分区小队组建了大兴县武工队。大兴和涿良宛两县的建立,加强了对该地区的领导,对敌斗争得到了深入发展。大兴、涿良宛两县大队配合平南支队,积极主动向敌人展开了进攻,截止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兴、涿良宛两县除铁路沿线及南苑仍被敌占领外,大部成为解放区。

武装斗争

  1. 1940年2月,日伪“扫荡”大清河北,平大公路以东的永清、固安、霸县地区逐渐变为游击区,冀中五分区抽掉主力部队一个连作骨干,组建外围武装北上支队,挺进永定河两岸活动。1940年冬,日军北平城防司令长官司谷川下令抓大批民夫,在固安、永清、大兴、安次地区,砍伐村边、路旁的林木,禁种高秆庄稼,企图限制北上支队行动。地方游击队与北上支队配合,打击出动之敌,地方干部劝说并阻止部分伐树民夫,经过斗争,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2. 从1941年3月到1942年10月,日伪为巩固扩大“治安区”,在华北制造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1941年春,在大、宛、永、安、固的交界地带,日军逼近群众挖“惠民壕”,并增设了林家场、大押堤等多处据点,实行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 1941年8月上旬,东进总队第三支队由程万朝率队,乘暴风雨之夜,攻克押堤据点,俘获人枪各80余,伪县警备队中队长被击毙。
  3. 1943年8月上旬,冀中十分区对敌夏季攻势揭开了序幕。六十一大队(三联县大队)配合分区特务大队深入永定河北进行敌情侦察。15日,四十三区队一、三大队、特务大队和警卫连,挥师北上,跨过永定河,深入宛平、固安、安次、永清四县交界地带,伺机打击敌人。9月3日晚,四十三区队两个大队一举攻克押堤据点,俘获伪军一个小队和伪警察共60余人,为开辟平南扫除了障碍。10月18日,四十三区队两个大队攻克榆垡伪警察分局,将伪警人、枪全部俘获,永定河北抗日游击区开始得到恢复。
  4. 1944年夏初,平南一带的日军发现当地伪自卫团不但不打八路军,还为八路军办事,就命令伪县政府将各伪大乡自卫团枪支造册登记,限期上缴。为了不让武器落到敌人手中,平南工委和办事处决定配合四十三区队,与敌展开收枪与反收枪斗争。8月,敌工人员获悉,被敌收去的部分枪支存在长辛店伪警察署。办事处和四十三区队决定先侦察后夺枪。8月25日夜11时许,四十三区队三大队奔袭长辛店伪警察署,俘值班伪警,缴获500余支长短枪,装上胶轮大车拉回。这次收枪与反收枪的斗争持续了三个多月。通过这场斗争,共收枪千余支,装备了部队,而且使伪自卫团基本瓦解。
  5. 平南办事处为巩固路南局势、深入开辟路北地区,决定配合四十三区队化装袭击青云店镇。镇中除驻少数日军外,还驻伪军一个中队,并建有岗楼。1944年8月17日,四十三区队三大队从路南秘密转移到路北,进入青纱帐;次日下午,化装成日伪军,打着“太阳旗”,进入青云店北门。尖兵班首先闯进伪警察分局大门,随即控制了制高点,后续部队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敌人企图顽抗,四十三区队用猛烈火力压住敌人,20余名伪警察被俘虏,缴长短枪40余支。这次胜利后不久,建立了经平南到冀东区的地下交通线。

抗日民主政权

  平南抗日根据地自形成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建立的政权组织及沿革如下:

  1. 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1938年7月成立,区长来步云,民政助理员吴国祯,实业助理员范纪栖,教育助理员吕善桐,粮秣助理员白云鹏,财政助理员闫哲(又名李智)。10月底,区小队成立,小队长武广居。年底,所辖26村相继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和群众抗日团体。1940年2月,日伪“扫荡”大清河北。 3月,区长来步云和助理员吴国祯被捕。1940年夏,固安十一区区小队被日伪“讨伐队”打垮,平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被敌人“蚕食”。
  2. 宛平县抗日政府。1939年1月,安次县县长李云升(又名李鸿奎)调宛平县工作,深入宛平、大兴部分地区开辟工作。11月,宛平县抗日政府成立,五专署任命李云升为宛平县县长。12月,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一带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宛平县基干大队,大队长李云升(兼),副大队长陈廷奎。宛平县抗日政府在五分区主力部队配合下,活动于小马坊、仁和铺、北寺垡一带,后又向大辛庄、南各庄、押堤一带推进。到1940年春,相继开辟两个联区:一区在永、安、固三县结合部,即北寺垡以东旧洲以西的仁和铺、小马坊一带。区长赵建华(又名齐哲);二区在大、宛、安、固四县结合部,即平大公路以东,北至大辛庄,南至押堤一带,区长王志刚,区农会主任刘孟几(又名刘福春)。1940年2月,史珍任中共宛平县委书记兼县基干大队政委。11月,刘孟几秘密深入刘各庄村,发展了李广林等4名党员,成立了大兴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41年,日伪加强了对边沿地区的统治,宛平一、二区成为敌占区,只有少量地方武装和地方干部隐蔽活动。1941年9月,冀中十地委将所辖区域打破县界划为三个联合县;撤消宛平县,其区域划为三联县(含永、安、宛、固、霸县各一部)二联区,区委书记吴哲,区长王志刚、赵建华。由于敌人的清剿,二联区区级干部转移到永定河南,少部分无法转移的同志分散隐蔽,继续坚持地区斗争。
  3. 大(兴)宛(平)安(次)永(清)固(安)涿(县)良(乡)工委和办事处。1943年10月,冀中十地委决定撤消三联县二联区建制,成立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和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简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工委书记苏玉振,办事处主任兼工委委员刘广钰,军事委员刘立甫,敌工委员徐溅;四十三区队一大队继续在平南地区活动,郑生便衣队由办事处指挥。七字工委和办事处的成立,成为大兴地区抗日斗争的一个转折点。在工委领导下,在永定河沿岸组建第一、二两个联区。一联区包括永清县查马坊区和安次县白家务、旧州一带,区长王继三;二联区包括固安县押堤区和宛平、大兴南部的部分村庄,区长赵建华。1944年1月,日伪频繁“扫荡”,一联区区长王继三叛变,一联区遭到严重破坏,工委和办事处机关转移到二联区。3月,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南工委),将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改称平南办事处。春,平南二联区已发展到北宁铁路以南、平大公路以东南各庄、大辛庄、北顿垡、加禄垡一带的村庄;在涿、良、宛三县交界地带的永定河两岸相继建立起第三、四两个联区。1944年8月,在北宁铁路以北建立五联区,区委书记李金声,区长赵建华,并组建了区小队,其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青云店、采育一带部分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并向海子里发展。
  4. 平南县。1944年10月建立,原平南办事处区域归平南县管辖。苏玉振任中共平南县委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平南县县长闫占鹏,下设民政、财政、实业、教育四科。平南县的建立,标志平南一带已由敌占区变成抗日游击区,五个联区都建有区小队,并设有抗联会、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干部及部队在一些村庄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若干小块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建立起来。同时,以四十三区队一个排为骨干,抽调各区小队一部分人,建立了平南县大队。12月中旬,四十三区队四大队与平南县大队合编为平南支队,支队长白宗善,副支队长刘启才,政委苏玉振(兼),副政委王嘉钰。支队下辖两个大队,计300余人。1945年3 月,撤消平南县,将平南县划分为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大兴县委书记苏玉振、县长阎占彭;涿良宛县委书记刘浩,县长马迅;同时将旧州、白家务及万庄一带归回原安次县,查马坊区归回永清县,固安押堤区划归涿良宛县。4月,以原平南支队一个排为骨干,与部队分区小队组建了大兴县武工队,队长马波,政治指导员王烽台。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建立后,大兴设五个区,一区青云店、二区采育、三区礼贤、四区黄村、五区南苑;涿良宛县设四个区,即一区涿县码头、二区良乡窑上、三区宛平庞各庄、四区宛平榆垡。县区两级党政和群众组织逐渐健全。大兴、涿良宛两县大队配合平南支队,积极主动地向日伪展开了进攻,迎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