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并殖吸虫病汉语拼音:Bingzhixichong Bing;英语:paragonimiasis),由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又称肺吸虫病。

病因

  并殖吸虫需两个中间宿主即川卷螺或拟钉螺及石蟹或喇蛄。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钻入螺体内发育为许多尾蚴,当螺为石蟹或喇蛄吞食后,尾蚴即在其体内发育为囊蚴。当人吃进这些带囊蚴的蟹肉或喇蛄肉后,即可感染本病。猫、犬等动物是重要的贮存宿主。

临床表现

  早期可有腹痛、腹泄、食欲不振、皮疹、发热、胸闷、咳嗽等。因本虫可以侵犯全身各处,依侵犯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 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最短可于食蟹后4小时发病[3],多数在15~30天[2]。

  (二) 急性并殖吸虫病:初发症状为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继之出现畏寒、发热,稍后出现咳嗽、胸痛、咳痰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到肺部病变、胸腔积液等。

  (三) 慢性并殖吸虫病: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已进入慢性期。主要症状是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并伴有乏力、消瘦、盗汗等。

治疗

  各种类型的并殖吸虫病的治疗原则相同,即病原学治疗和对症治疗。

  1.病原学治疗:吡喹酮为治疗血吸虫病及其他各种吸虫病的广谱特效药。肺吸虫病的治疗剂量为80~100mg/kg/日,疗程3日。

  2.对症治疗:包括高颅压、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