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9月15日 (日) 16:11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州:塔耀新城(羊城新八景)


  广州市(汉语拼音:;英语:),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和武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21%。其中,市辖10区面积3843.4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1.7%;2个县级市面积3590.97平方千米,占48.3%。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骑五色羊,羊衔谷穗,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与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如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已成为广州的象征。

  广州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湾。唐代,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中央王朝首先委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到广州。宋代,在广州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所以,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

  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清朝学者屈大均,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广州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羊城八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1963年、1986年,广州两次重新评选“羊城八景”。2001年8月,广州又举办“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新八景为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古祠留芳、黄花皓月、天河飘绢、莲峰观海、五环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至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汉“番禺城”始,建城已有 余年历史,为历代 2210 郡、州、府、道、路、省的治所,又是南越、南汉、南明三朝的古都。广州作为岭南最 早开发的古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地下遗存丰富,物质文化恢宏,精神文化璀璨。独 特的地理环境,使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与传播之地,孕育了独具风格的岭南文化。岭 南画派、诗派、学派以及戏剧、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饮食文化,可与中原文化相媲 美。早在 世纪,广州已是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科技成果的试验地和窗口。并且,广州在 19 中国民主革命史上有显赫的地位。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揭开了中 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帷幕。后来,广州成为维新派进行思想启蒙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基 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在这个政治 舞台上,出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蒋介石、陈独 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太雷等叱咤风云的人物,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 剧。对于历史上广州人民创下之伟业, 《广州市志》为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通过文 化、政治部类分志和《大事记》 、 《人物志》的翔实记述,重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英姿。 我们应当继承这份宝贵遗产,认真总结、研究、吸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为建设具有先进 现代文化的新名城作出贡献。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盛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 岸。从这里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 ,对外贸易扩展至东南亚和印度 洋沿岸的许多国家;这条贸易通道,曾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 这种地位长盛不衰。唐代,在广州首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代扩设市舶司机构, 并于元丰三年( 年)修订世界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法》 。清代,从乾隆二- 5 - 十二年( 年)至鸦片战争爆发,广州是全国惟一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达到历史上 1757 的巅峰期。外贸繁盛带动各业兴旺,使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最大、最发达的中心 城市。据有关史料记载, 年广州曾被列为世界十大著名城市的第四位(第一是伦 1850 敦、第二是北京、第三是巴黎) 。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战争等因素影响, 年广 1875 州退到了世界第七位。步入现代社会,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对珠江三角洲及中外层广大 经济腹地发挥着重要的吸引、辐射、带动作用。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为沿海开放 80 城市和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跃进全国经济最发达大城市的行列, 其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大大增强。 《广州市志》几乎占一半篇幅的经济部类,对这一 章章辉煌的经济史作了充分记载,海内外广大读者藉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广州的过去和现 在。我们应当以志为鉴,弘扬先辈们开拓、开放、开通之风气,进一步把广州推向世 界,与各国进行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经济、文化交往,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 力。   广州是世界著名的华侨之乡,兼具得天独厚的毗邻港澳之地利。据有关部门统计, 祖籍广州的华侨与华人有 万人,港澳同胞有近 万人。华侨与港澳同胞众多及毗邻 50 90 港澳,使广州得海外风气之先,信息灵便,人气开通,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变革发展,这 对于广州的近代化以至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广州是中国最早吸收华侨投资的城 市。清末民初,华侨便在广州地区投资创办了第一批民族工商企业,办起了属于中国的 第一家火柴厂、电灯公司和橡胶公司;进入 年代,华侨投资办实业更是高潮迭起。广 30 州与香港、澳门因地缘与亲缘关系,三地人民向来交往频繁,相互支持。早期广州和珠 江三角洲有大批居民迁移港澳,参与两地的开埠建设;历史上曾出现以广州为龙头的省 港澳经济区,三地经济连成一片。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与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的交 往,成为中外经济、文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华侨、华人与 港澳同胞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花:木棉花   市鸟:画眉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越秀区 

  海珠区 

  荔湾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花都区 

  番禺区 

  南沙区 

  萝岗区 

  从化市 

  增城市

人口

  2011年末,广州市户籍总人口为81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71.32 万人,县级市人口143.2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7.03万人和1.41万人。

民族

  2011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63.59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29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2.3万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全市有3所民族小学(回民小学、满族小学、畲族小学)、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增城市正果镇畲族村,有78户共355人)。 

华侨华人

  广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是全国华侨最多的大城市。2011年,广州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共计352.35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106.08万人、港澳同胞87.72万人,共193.80万人,分布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市内归侨1.68万人,侨港澳眷属156.87万人。广大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一向热心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更是积极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为广州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远洋贸易、推进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热心参与广州经济社会建设,帮助祖国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建成一批大型项目和企业,兴建一批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市政府为感谢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及外国友人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从1986年开始,先后13批共授予399人“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其中3人被取消荣誉称号),授予17人为“杰出贡献奖人士”。

宗教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至2011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72处(其中佛教22处、道教7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6处、基督教33处),外国人进行宗教活动的临时地点1处。最为特别的是在广州旧中轴线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增添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2011年,广州市有信教群众36.22万人,宗教教职人员(包括和尚、尼姑、道士、阿訇、牧师、主教、神父、修女等)430人。

历史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楚庭”又与一个古远的传说相连,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传播优良谷种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在主帅屠睢率领下首次进军岭南,但秦兵最终被当地越人击败,屠睢被杀,赵佗等收拾残部北逃。稍后,秦朝派遣任嚣、赵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数路挺进岭南,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旋即建立政权,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广州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

  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权。

  汉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国王赵兴、太后以及汉使,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冬,两支主力部队抵达番禺外围,攻破设置在石门一带的防线后,两军汇合一起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城,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最终灭亡。汉武帝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东汉时岭南隶属交州管辖,州治设在广信。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略定岭南。步氏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认为其自然、经济和政治条件均适合设立州治。于是报请孙权批准,修筑城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于番禺。

  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市政厅成立,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个局。孙科为第一任市长。是为广州建市之始。此前于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

  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日本第21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分别签字。广州宣告光复。这是近百年来广东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1949年10月14日18时,解放军占领广州各重要机关,歼灭国民党残敌2000多人,解放广州的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楼前台举行了隆重的进城阅兵式。

  



地理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和武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气候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 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也是天气交替变化的季节,天气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及倒春寒天气。在一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春季干旱。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份开始,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月)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东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份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广州市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7~8月还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全年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个季节。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花都区的39.3℃,出现在2005年7月18日。

  秋季(9~11月)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降水渐少,开始进入干季。但9月份热带气旋影响仍比较多。11 月份热带气旋不活跃,但仍有可能影响广州,在过去对广州有影响的5个台风中,有4个出现在上旬。

  冬季(12~2月) 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变性、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州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广州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6℃, 1963年1月16日出现在广州的从化。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广州市耕地面积为8.59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61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 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水源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913公里,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6.01万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就有55个品种),是荔枝、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3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植物(观叶植物、肉质植物、盆花、盆景)、绿化苗木、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6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文化

广州方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調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平上去各分阴阳,阴调(来自古清音声母)和阳调(来自古浊音)相配整齐,入声3个,包括阴入(上阴入)、中入(下阴入)、阳入,长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阴入,如“八[pat3]”、“笔[p調t5]”。(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如“毛”:毛[mou21]发→发毛[mou55](发霉),“片”[phin33]→[phin35](屎片)。(4)单音节古词较多,如“颈(脖子)”、“望(远望、盼望)”。有些词可能来自古楚语(如“睇[看]”)、古壮侗语(如“谂[想]”);一些复音词的词序与普通话不同,如“齐整(整齐)”;有较多外来词,如“波(球)”、“肽(领带)”;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餸”(下饭的菜)、“攞”(拿)、“靓”(漂亮)。(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如“名先几靓”;有些状语可后置,如“行先置(先走)”先;先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与双宾句“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一些体貌(如回复体、始续体)也很特别。

  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广州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



传统民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民间文艺等方面。

  广州有已延续100多年的春节逛花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家家必置鲜花装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人物

历任市长

  叶剑英 1897年4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49年10月19日至同年12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广州市市长,同年12月至1952年在广州市第一至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任广州市市长。1986年10月22日逝世。

  何伟 1910年4月生,河南汝南人,汉族,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武汉华中大学,1952年12月至1955年1月在广州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任广州市市长。1973年3月逝世。

  朱光 1906年10月生,广西博白人,汉族,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读广州国民大学,1955年1月至1960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至三届人民委员会中任广州市市长。1969年3月逝世。

  曾生 1910年12月生,广东惠阳人,汉族,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山大学,1960年11月至1968年2月在广州市第四至六届人民委员会中任广州市市长。1995年11月逝世。

  梁灵光 1916年11月生,福建永春人,汉族,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1981年9月至1983年4月在广州市第七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2006年2月25日逝世。

  叶选平 1924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延安自然科学院,1983年4月至1983年7月在广州市第七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3年7月至1985年8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朱森林 1930年10月生,上海川沙人,汉族,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清华大学,1985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在广州市第八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杨资元 1928年2月生,广东梅县人,汉族,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山大学,1988年6月至1990年6月在广州市第九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黎子流 1932年2月生,广东顺德人,汉族,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学历,1990年6月至1991年3月在广州市第九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代理市长,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任广州市第九、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林树森 1946年12月生,广东省汕头市人,汉族,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广东工学院,1996年8月在广州市第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副市长、代理市长,1997年3月在广州市第十届人民政府中任广州市市长。

  张广宁 1953年8月生,山东惠民人,汉族,1971年8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研究生毕业(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理论专业),哲学硕士,高级经济师,2003年2月后,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兼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临时党委书记。 2003年3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兼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临时党委书记。2003年4月后,任市委副书记、市长。

  万庆良 1964年2月生,广东五华人,汉族,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中央党校研究生(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4月后,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2010年7月后,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



广州之最

  • 广州地区海拔最高点:从化县良口镇内天堂顶山,海拔121O米,为广州地区海拔最高点。
  • 广州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位于光孝路的光孝寺,有“岭南佛教丛林之冠”之誉。寺址原是西汉等五代南越王越建德的王府,三国时吴国骑都尉虞翻谪徙居此讲学。虞翻去世后家人施宅为庙,名制止寺,后寺名屡易:“王苑朝廷寺”(王园寺)、“乾明法性寺”、“西云道宫”、“乾亨寺”、“天宁万寿禅寺”、“报恩广孝禅寺”等,绍兴二十一年(1151),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光孝寺于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重修,90年代又重建钟鼓楼等建筑物。
  • 广东最大的铜佛像:广州市惠福东路龙藏街的大佛寺,原是元代福田庵址,明代建为龙藏寺,明末辟为御史公署。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陷广州,公署亦被摧毁。康熙二年(1663),平南王尚可喜在此重建殿宇,翌年建成佛寺,大雄宝殿内有用黄铜精铸的3尊佛像(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皆高6米,重10吨,是广东最大的铜佛像。“大佛寺”即以此得名。
  • 广州最早的佛塔:位于六榕路的六榕寺,最早叫宝庄严寺,是著名的佛教文物古迹。现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及花塔等组成。花塔是广州最早的佛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原名“舍利塔”。宋初,塔毁于火,元祐元年(1086)重建,改用砖木结构,绍圣四年(1097)竣工,塔高57.6米,外观八角9层,里面看连暗层共17层。塔中各层内外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清代开始称此塔为花塔。
  • 广州最早的公园:黄埔公园,遗址在今黄埔区长洲镇的牛膀山,即今黄埔造船厂办公室西侧。始建年代不详。
  • 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桥:流花桥,位于流花路市体育馆西侧。广州历史上有不少古桥,现存的还有流花桥、云桂桥、汇津桥等数座,而以流花桥为最古老。
  • 广州最早的横跨珠江的桥梁:海珠桥。始建于1929年12月,建成于1933年2月,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原桥长183米(6O0英尺),有3孔,中孔48.8米,为开合式;南北两孔各长67.l米,为固定式弓形下承钢梁。抗战期间海珠桥被炸,1947年修复后失去开合作用。1949年10月14日,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又把当时唯一贯通市内南北两岸交通的海珠桥炸毁了。广州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手修建海珠桥,于1950年3月动工,同年 l1月7日竣工。1974年底开始了扩建海珠桥的工程。翌年完工。在原钢桥两侧各加建一座ll米宽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它与原桥既相对独立又联成一体。
  • 广东最大的宗祠: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原名陈氏书院,系广东72县陈姓合族祭祀祖先之所,是广东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宗祠。该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于光绪二十年竣工,总建筑面积达l万平方米。建筑群曾多次毁损。1981年,广州市政府对其全面翻修,现已恢复昔日丰采,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 广州最早的戏院:广庆戏院。 据清代《广报》记载,广州最先售票公演戏剧的戏院是“广庆戏院”。开办于光绪十五年(1889),位于西关太平门外多宝大街“刘园”前(现荔枝湾)。
  • 岭南第一部地方志书:《交广春秋》,又名《交广二州春秋》,作者是东晋南海郡(番禺)人王范,他曾任广州大中正,熟悉岭南事、物。时人司马彪著有《九州春秋》,但缺岭南交、广二州事。王范为补此缺,搜罗百越典故,写成《交广春秋》一书,并于晋武帝太康八年(287)上送朝廷,获得好评。
  • 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博济医院,即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间医院。创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医生伯驾(Peter Parker)创办。院址初设在广州新荳栏,名“眼科医局”,后改名仁济医院,同治四年(1865)在谷埠(今仁济路)建新院舍,易名博济医院。
  • 全国第一家五星级国营宾馆:东方宾馆,前身是“羊城宾馆”,1961年10月11日开业,是当时广州市规模最大的一家高级宾馆,承担着接待交易会来宾、外国友人、旅游团体、国内大型专业会议的任务。1966年8月改名东方宾馆,1984年5月胡耀邦亲笔题写馆名。199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委会评为五星级饭店,是国内首家五星级国营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