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应激(Stress),个体面对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通过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英语stress派生于拉丁语stringere,原意为“费力地抽取”或“紧紧地捆扎”。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曾以stres和straisse出现,含有“困苦”和“逆境”的意思。20世纪20~30年代以来,C.伯纳德、W.B.坎农和H.西利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初步揭示机体在不良环境刺激下的生理应激反应,将应激纳入生物医学的研究范围。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将应激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由于与人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应激及其应对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所有领域内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称为应激源,它是个体必须适应和应对的环境要求,是充满紧张性或压力意味的刺激物。应激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刺激物(如高温或低温、强烈的噪声、辐射)和生物学刺激物(如微生物和身体疾病);心理社会性应激源指那些通常需要通过个体认知评价过程或认知中介作用而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事物,包括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离婚、退休、升学或结婚等)、日常生活琐事(如为儿女学习操心和频繁接待客人等)、社会变革(如社会动乱、战争)、文化冲击(如移民)和工作中的应激事件(如角色混乱、限期性工作任务、上下级关系不协调)等。

个体针对由应激源引起的失调而作出的补偿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应激一旦发生,不管是由哪类应激源引起的,一般既会发生生理反应、又会发生心理反应。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适当的应激反应对于人的健康和工作是有益的,过于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则是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应激的生理反应可以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大脑皮层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能从应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西利曾提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概念来说明生理应激反应,他将GAS分成三期,即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严重的应激可以降低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

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①认知反应。可分为积极认知反应(如敏锐地感知和观察、激活记忆中存储的经验和周密地思考等)和情绪失控时出现的消极认知反应(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如错觉、记忆困难、逻辑思维混乱、难以作出符合理性的决定等)。②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如悲观、悲哀、无望和无助、绝望或冷漠)等。③自我防御反应。指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处境作出新的解释,以减轻由应激引起的紧张、压力和痛苦。

应激引起的不适感使人产生的努力处理应激源及其产生的影响称为应对。R.S.拉扎勒斯区分出两种应对:①注重情绪的应对,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应激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应激源上。这类应对较常采用的策略有认知改变策略(如重新评价应激源或有意采用防御机制)和行为策略(如饮酒或服用镇静药物,寻求亲友的安慰与保证,倾听音乐或进行体育活动等)。②注重问题的应对,指当事人将精力集中到所面临的问题或应激源上,考察分析应激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这类应对所采用的策略包括对问题的限定,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分析权衡它们各自的利弊得失,从中择一并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也包括在不具备问题解决条件时采取逃避或回避策略。上述两类应对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干扰或妨碍。应对策略或应对方式是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的核心问题,已成为广泛研究的课题。